當知識焦慮愈演愈烈,快手老鐵們開始反擊了

2022-10-08 12:51:07 字數 3595 閱讀 1166

文章目錄

幾天前黃曉明以非常詭異的姿勢上了熱搜,事情的起因是他詢問網友「killing part是啥?」

killing part原本只是飯圈慣用形容詞,然而這條內容的評論區熱度卻直線上公升。一部分人以歡樂的心態補刀黃曉明的「知識盲區」,另一部分人則與黃曉明陷入了相同的迷茫,並且瘋狂追問著:「killing part是啥?」,「為什麼我連曉明哥的話都看不懂了?」

「killing part是啥?」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資訊煙塵化對人們構成的困擾,而最直觀的現象就是知識焦慮。這種無形壓力成為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罪魁禍首之一,讓不少人備受煎熬。

近期,快手聯合艾瑞諮詢發布的《快手知識社交生態報告》洞察到,使用者正以快手為入口,形成乙個對抗知識焦慮的龐大社群。這個自發形成的力場,也讓快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斷孵化出「有趣的靈魂」。

「某天查了下支付寶賬單,發現自己半年購買了七八個付費課程,還有一些自動續費的**教育平台會員。課程都還在更新,我卻壓根顧不上看。」

「網盤裡有個資料夾專門用來屯網課,看是看了不少,知識焦慮卻沒有任何好轉。」

知識焦慮的本質源於職場、社會、人脈圈當中的諸多不確定性,經由各類販賣焦慮的資訊大肆炒作被迅速放大。從《如何快速實現月入三萬》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參差不齊的課程質量導致不少人將智商稅、割韭菜等負面詞彙與之聯想到一起。更有付費使用者現身說法,在各大社交平台傾訴期望落空的挫敗感。

這不禁讓人發問:如果商業模式和頂層設計無法解決知識焦慮這一社會痛點,那麼還有什麼力量可被依賴?

隨著《快手知識社交生態報告》的發布,人們發現快手老鐵在這個領域完成了一次「開荒」。

該報告顯示:截止 2019 年,快手知識短**內容量已經接近1. 2 億條,知識直播達到 40 萬場,合計總時長約 10080 年,知識作品量達到 862 萬條。作品涵蓋工程技術、工業技能、應急避險、農業技能、自然科學、早教育兒、醫療健康、手工教程、生活妙招、語言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這些作品並非以內容付費的形式出現在快手生態,而是依靠ugc自發分享形成的知識社交空間。據報告顯示,大部分快手創作者在創作之初,並不是專業知識創作www.cppcns.com者,超過61.1%的作者是在使用快手一段時間後,在平等友好的社群氛圍的感染以及其他優質創作者的帶動下,開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嘗試知識類內容的輸出。

打動這些創作者的不是知識變現,而是點讚與評論認可帶來的成就感和動力。快手官方調研顯示,72.8%平台知識內容創作者的創作初衷是「傳播知識和技能,希望對別人有所幫助」。 2019 年快手知識短**總點贊、評論及分享量分別達到333 億、 34 億及 17 億。平均每個知識創作者一年能獲得來自陌生人的 6 萬餘個贊,每條知識短**能獲得 261 個讚。

與傳統知識大v與粉絲中心化的連線方式相比,快手的社群氛圍旨在激發每個參與者展示自己的知識閃光點。在引力效應的助推下,使用者**學習知識型內容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找回自信。從無止境的知識索取轉而變成發現內在,進而促使個體與整個社群交換資訊,實現知識輸出與輸入的動態平衡。

與其說快手改變了知識焦慮的現狀,不如說是焦慮的人們在這裡實現了久違的自我發現:所謂的知識焦慮,只是在資訊海洋中產生的「渺小感」錯覺。解決之道就在於,在知識互動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

亦如快手的slogan,記錄世界記錄你。

疫情之中所有人最不想面對的問題恐怕就是「手機壞了」。特殊時期,很多線下場景被迫停擺,遇到諸如手機壞了、路由器罷工等問題,簡直是一場噩夢。但對於快手的老鐵們來說,這些問題「根本不叫程式設計客棧事兒」。

快手使用者@楊長順手機維修培訓中心 最初的定位是針對b端使用者發布教學**,不曾想這個手機維修賬號在快手一炮走紅,擁有了16w粉絲。不少使用者通過這些內容實現了手機自救,還對手機維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楊長順的故事在快手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創作者自發點亮快手知識宇宙的同時,也為整個網際網路內容生態帶來了一次「補短板行動」。

當下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堪稱包羅永珍,但龐大流量催生出的多數內容,只是基於文字資訊內容的簡易加工和包裝。網際網路對物理世界的覆蓋範圍沒有得到有效提公升,反而形成了對現有問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慣性盲區。

乙個有代表性的流量盲區就是「頸椎疼該怎麼辦」。宅經濟導致年輕人**娛樂學習時長加劇,各種頸椎病潛在症狀接連而至。如果在常規資訊渠道進行資訊檢索,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千篇一律的「建議盡快去醫院檢查」。

不僅如此,隨著焦慮症、抑鬱症,各類腹痛等健康隱患呈低齡化趨勢,很多網友迫切需要乙個介於「什麼也不做」和「去醫院」之外的折中選項。另乙個盲區在於網際網路資訊覆蓋對下沉渠道的遞減效應:即下沉渠道因為遠離網際網路中心,導致特殊人群的資訊訴求得不到反饋,如三四線城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等。

這些被資本和商業繞過的流量盲區,在快手得到了響應。有知識分享能力的參與者開始反思這些現象,身體力行補全資訊短板。

快手使用者@腦科醫生(新賓藥匣子)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神經外科醫生。在日常生活中他發現很多基礎醫學常識竟然不為人所知,甚至引發了嚴重的後果,因此選擇在快手進行知識科普,定期分享如「頸椎病能不能按摩」、「腦出血病人怎樣照顧」等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內容。他坦言,在快手最大的收穫不是直播間的禮物,而是那些願意認真學習醫療知識惠己惠人的朋友。

快手使用者@燕子老師小學語文數學 是教育資源主動下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看來輔導三四線留守兒童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你會發現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喜愛你」。除了分享知識外,她還在細節中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禮貌禮儀,以此幫助他們茁壯成長。截至目前,她擁有 70 多萬精準粉絲。在快手乙個小小的善舉,竟然能連線數以十萬計需要幫助的孩子。其社會意義和傳播效率,足以打動更多人加入這個事業。

當越來越多的流量盲區被快手使用者命中靶程式設計客棧心,「生活方式即公益」的理念也會深入人心。

何謂知識?不同時代有不同定義。

按照學術定義來講,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然而,以創收為出發點的知識付費不經意間把「知識」變得功利化,甚至將知識與錢景劃上等號。尤其在職場,不少人的行動默許了「唯有改變月薪、實現階級躍公升的才是有用知識」這一片面結論。

資料顯示,快手知識內容消費者除了關注實用領域知識點外,對新奇領域知識點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公升。快手世界發生的故事,正在引導人們重新關注並尊重知識原本的多樣性。

除了**教育、常用知識科普、電商帶貨、大眾辦公技能等方向外,快手湧現出不少人文藝術、自然科學、小眾職業與文化交流領域的知識分享者,還有圍繞舞蹈、曲藝、花卉等才藝展示內容。這些著眼於當下的美好事物同樣受到了使用者的喜愛和追捧,也在無形之中引發了一場有關慢與快的生活反思。

當更多「邊緣知識」走向台前,知識社交所引發的良性共振還在繼續。

在《快手知識社交生態報告》調研統計中,有農民工創作者表示,通過快手記錄自己下工地幹活的日常,是希望讓更多人對這一群體有新的感悟,藉此傳播正能量。也有汽車噴塗領域的專業工人,將自己的拿手技能傳授給普通噴塗愛好者以此結交新朋友。

長久以來,快遞小哥、農民工、流水線工人等人群就是階級意識下的弱勢群體。當外界通過他們的一技之長,理解他們鮮活的人格時就會發現:那些平凡者的身影其實並不平凡,工匠精神和嘆為觀止的技藝不只存在於滄桑老者的皺紋之中。

截至 2019 年底,快手知識內容創作者總量已超過 54 萬,其中職業技能領域知識創作者超過 28 萬,生活百科知識短**創作者超過 15 萬,超過 10 萬的通識教育創作者在快手分享知識。從全域性視野看,這只是快手海量使用者中的滄海一粟。但欣欣向榮的知識社交氛圍已經起勢,有理由相信,這裡會沉澱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成為5g時代一本溫暖的百科全書。

世界會變得更美好,更值得記錄。

本文標題: 當知識焦慮愈演愈烈,快手老鐵們開始反擊了

本文位址: /news/comment/315261.html

你知識焦慮嘛

諮詢師日常 和一位拆書幫小夥伴簡單聊了聊個人知識管理,結果,嚇了我一跳,其實也不算十分意外吧,因為就在3個星期之前,我自己的各種有價值的資訊,資料,知識也是散落在n多個地方,我花了2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才把它們 收集整理到乙個統一的地方 印象筆記 就在今年過年的前幾天的某個晚上,我回顧自己畢業3年多在個...

快充與電池迭代,消滅續航焦慮也要乾掉共享充電寶?

記得大學的寢室用電限制是450w,如果 4 個手機一起充電,寢室會不會跳閘?前兩天和朋友聊起手機超級快充的話題,在感嘆技術迅速進步的同時,這個 難題 也令人忍俊不禁。話題的由頭,源自上週oppo和vivo相繼發布了自己的125w和120w超級快充技術,將手機充電效率再次帶上新的台階 藍綠兩家之外,聯...

不要對知識與技術的遺忘感到焦慮

以下四段是我 csdn上的一篇帖子 1 一門技術必須多用才能掌握,最好的辦法是在專案中運用。如果你在真實的專案中使用了某一項技術,那麼印象就會非常深刻。即使忘記,也能很快撿起來。2 如果要學新的技術,僅僅是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那肯定沒有時間對這些技術做大量的練習了。這時候,就要對技術進行分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