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策略

2022-10-09 04:36:10 字數 4275 閱讀 5428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對於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充分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運用到學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體師生對資訊科技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師生的資訊素養,培養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和價值觀,進而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一、何謂教學策略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芒老師認為:教學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或任務,充分關注學習者的學習,對影響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系統化的總體研究,並最終形成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項內容:

一是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觀念和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任何一種教學策略的背後都有一定的教學觀念和理論作支撐。

二是教學策略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直接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問題服務的。

三是教學策略不僅重視「教」,而且重視「學」,教和學是辯證的對立統一的關係,要強調教和學的相互作用,注意學習者的意義建構。

四是教學策略應體現全面性,應該充分考慮影響教學的各個要素。這裡所說的全面性不僅包括認知領域的各個方面,還包括情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內容;不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五是教學策略不是教學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學策略的外延比教學方法寬泛,層次比教學方法高,教學策略是教學實施的總體方案。

六是教學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學原則,它具有具體、明確的內容,它可供師生在教學中參照執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七是教學策略具有前置性和過程性相結合的特點。所謂前置性是指教師需要在進入課堂實施教學之前,進行教學策略的選擇和確定。所謂過程性是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同樣存在教學策略的問題。

二、常用的八種教學策略

依據雷傑盧斯的觀點,教學策略主要包括三種型別:一是教學組織策略,即如何組織教學過程,怎樣安排教學順序與教學活動,包括教學內容的呈現策略、課堂的結構策略等。二是教學傳遞策略,即教學**、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的合理選擇與運用。三是教學管理策略,包括教學內容分配、教學時間安排等等,它是協調組織策略與傳遞策略的策略。教育學博士武法提在其學位**中提出了九大教學策略,這九大策略對於雷克盧斯所提出的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傳遞策略和教學管理策略的每一種策略均有所體現。它是:教練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評價策略、拋錨策略、學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按照不同的側重點,上述教學策略分成三個類別:一是主動性策略,包括教練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二是社會性策略,包括合作策略、評價策略。三是拋錨策略、學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其中,反思策略無法獨立構成體系,故本文不予採用。除此之外,剩下的只有八大教學策略。這八大教學策略符合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適合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對達成融合課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現概述如下。

1、教練策略

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由教學系統立即做出反應,教師適時地給學習者適當的幫助,進行指導、建議、暗示和反饋。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中教師對學習者的幫助往往採取暗示的方法,因為融合課多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主。同時,教師對學習者的幫助必須是在學習者極為需要的情況下進行,所以,教師又必須把握幫助的最佳時機。

2、建模策略

指在學習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對同一型別多個問題例項的研究,總結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程式和步驟,形成解決該類問題的模型。通常認為,建模策略包括兩種型別:一是顯性的行為建模。一是隱性的認知建模。前者用來表明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應當執行哪些活動以及如何執行這些活動,講怎麼做的問題;後者用來說明學習者在從事這些學習活動時應當使用的推理方法,講用什麼做的問題。

3、支架策略

支架原本是指建築行業中的腳手架,這裡用來比喻教師引導學習者的學習,使學習者掌握、建構且內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換句話說,就是以教師為支架,把管理學習者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到學習者,引導" 學習者在未來的知識空間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直至脫離支架,自我完善知識結構,向更高的知識空間邁進。

4、合作策略

是指利用多**計算機網路及其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從而達到對教學內容較為深刻理解與掌握的一種教學策略。

5、小組評價策略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小組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二是對小組學習效果的整體評價。評價的內容既有學術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評價要積極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實不符。

6、拋錨策略

教學中首先確定真實事件或問題情境,然後由學習者針對真實事件或問題情境展開分析與研究,完成只是的「意義建構」。被確定的真實事件或問題情境被形象地喻為「拋錨」,因為一旦事件或情境被確定,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也隨之確定,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拋錨」教學策略又稱「基於問題式教學」或「例項式教學」。

7、學徒策略

傳統的學徒學習中,師傅作為「教師」和徒弟始終在特定的情境中參與同一實踐活動,指導徒弟對某一特定技能的學習。但徒弟獲得有關行動的知識基本上不是來自師傅(教師)的教授,而是來自於對師傅(教師)與自己從事同一實踐活動的觀察與體驗。學徒策略就是從中得到啟迪而建立起來的。學徒策略是指試圖通過真實事件中類似職業學徒中的活動和社會互動,促進學習者的文化適應,強調把知識當作工具,允許學習者獲取、開發、利用真實領域中活動工具的方法,用來支援學習者在某一領域的學習,使之逐步具有該領域專家能手所具有的技能。

8、十字交叉策略

指通過為學習者建構具有多角度及觀點的情境,引導學習者從多條線索交叉學習、理解某一概念,經過反覆交叉,不斷獲得新的認知,由此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達到全面深入理解所學內容的目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常常借助網路環境進行交叉學習,網路非線性組織的資訊具有超文字性,它為學習者提供了基於多**網路環境下的虛擬情境,學習者通過隨機訪問,可以對文件中的超連結進行重組,並不斷重構情境,由此清晰地揭示概念間的聯絡。這為學習者通過導航工具以及頁面文件中的熱字在各種案例、觀點之間進行「十字交叉」學習提供了便利。

三、融合課中運用教學策略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策略的繼承性

教學策略不是無源之水,它是在繼承以往教學策略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從教育發展史來看,自從教育產生之日起,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就開始研究怎樣教的問題。班級授課制出現後,教學策略的研究日漸成熟。在延續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資訊科技被引入課堂教學,並開始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儘管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是一種嶄新的教學形式,但其仍未脫離班級授課制的模式,因此,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許多教學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適用,一些新的教學策略也是建立在傳統教學模式上的,教學實踐中,無法將新生的教學策略與固有的教學策略完全割裂開來。

2、教學策略的創新性

教學策略不僅具有繼承性,同時也具有創新性。教學策略一經形成並非一成不變,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育技術不斷發展,教學理念不斷進步,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育現實情況的需要不容再像過去「那樣教」,教師及教育工作者面對教學實際,必須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研究當前「怎樣教」的問題,因而,從教學實際出發,在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指導下,一些新的教學策略便會應運而生,這就是教學策略的創新性。

3、教學策略交叉性

事實上,任何教學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課中只用某一種教學策略教學,稍有教學常識的人都懂得這一點。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中,教學策略的運用經常是交叉進行,譬如,在拋錨式學習中,既有創設情境的教學策略,又有小組評價教學策略,也有其他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進行融合課的教學中,必須注意多種教學策略的互動運用。

4、學習者基本功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的研究與實踐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但這種融合課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學科基本功練習缺失的問題;教師與學習者之間親和力衰減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融合課教學研究中必須給予充分關注,積極探索因應對策。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的教學實效性問題是當前融合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一大熱點問題,也是進一步開展此項教學改革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事關今後融合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與教學改革的程序。只有在教學原則、教學策略等關鍵環節尋找突破口,努力探索出融合課教學過程中資訊素養形成和學科內容學習的最優化渠道,針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堂的教學實際以及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學環境,在正確的教學原則指導下,採取多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習者通過融合課的學習實現資訊科技素養與學科知識學習的雙豐收,才能保證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課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發展,使教育教學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原則

近些年來,隨著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訊化進入了乙個飛速發展的時期,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在課堂上描述性的講解為主,課堂上,學生只記結果而不研究結果如何得來 只聽不思 唯書至上 為師獨尊等。而將現代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優化融合,可以更好的創設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學...

資訊科技教學平台開發1

夢想 點某按鈕,彈出乙個對話方塊,例如 選中幾台電腦後,彈出,確定刪除這些電腦嗎?按下確定時,就呼叫asp.net刪去。需要的知識 登入 注 上面的d 在jiaocheng.js之中,如下所示 function d return false var form iframe.document.gete...

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實效研究 課題論證報告

一 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目前,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研究大多是以資訊科技為手段,服務於學科教學,側重於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但對如何提高資訊科技這門課程自身的課堂教學實效的途徑 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對影響課堂教學實效的諸多要素,如優化的教學設計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與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