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01

2021-04-09 09:24:37 字數 3916 閱讀 9789

第1小時

你最重大的決定

在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裡,可能發生實質性甚至是永久性的變化嗎?在短短的一日之內,你的生活可能出現徹底地改變嗎?

這不僅是有可能,而是大有可能。

這本書基於非常簡單的前提:影響生活的重大變化並非長時間演變而來,而是人們在某些特定時刻有意識決定的結果;決定並非倉促之間草率而成,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並改變著你的思想和行為。

例如,你可能用六個月的時間實現了減掉二十磅的目標。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早在你做出承諾的那一刻,你已經贏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尋求的各種也是同樣的道理。

轉變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在你決心改變的一刻。當你選擇直面或許是一生中最重大的挑戰時,變化自然發生。本書將要求你做出真切的個人承諾。

這本書並不要求在特定的時間閱讀,所要求的知識你用一小時集中閱讀每一章。仔細地閱讀,認真地思考,然後做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決定。

你將發現,在某些方面真心承諾後,你的決定是密切相關的、發自內心的。決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影響著你的工作生活、你的身體、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的整個態度。

轉變從**開始呢?任何一位心理學家、顧問或專家都會給你同樣的回答:如果不下決心,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繼續讀下去,你需要決定是否改變你的思想、你的目標、你的態度以及你的習慣。但是,如果你不願意改變,不歡迎改變,所有的改變決定都毫無意義。

你可能會說:「我原來嘗試過很多次,可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那位三次試圖登頂珠穆朗瑪峰卻均以失敗告終的登山者本可以這麼說。但是,看著高高的山峰,他卻說道:「你可以打敗我一次,你可以打敗我兩次,你甚至可以打敗我三次。可是,珠峰呀,總有一天我會征服你:你不會更高,而我會更強大。」

不知你是否知道,世間萬物——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你第二次登上同一座山,但感受會迥然不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水在不停地奔流,向著下游,直至匯入大海。

想想大峽谷吧。那些多姿多彩的峽谷不都是科羅拉多河奔騰的水流沖刷的結果麼?河水不停侵蝕著兩岸,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莫哈韋沙漠。大峽谷不斷變化著——每次哪怕是一粒細沙。

變化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是生命的跡象。若不是你身體裡的所有細胞在不斷地自我更新,那麼你就會死去。字典中,變化的定義為「事物產生新的情況」。變化就是更新和替代的過程。

需要改變什麼?

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變的。你的性格、你的情感以及你的感覺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變化之所以令人恐懼是因為它往往突如其來、不可預見、無法控制。如果不考慮變化,我們就會常常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吃驚和失望。我們只是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而不是決定如何改變自己。

常見的反應方式不外乎換工作、換配偶、找新朋友。人們似乎總是認為,如果老闆寬容仁厚、配偶體貼可人、家庭溫暖舒適,什麼事都沒有。因此,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想到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環顧四周,你會看到兩種人:不斷變化的人和拒絕甚至抗拒變化的人。後者可能會更留意華盛頓·歐文的話:「乘馬車旅行時,我發現換個位置往往會更舒服,但在新的地方也可能弄得鼻青臉腫。」

那些說「我永遠不會碰電腦」的雇員會怎樣呢?他們要麼固步自封,要麼加入這場資料處理革命。只有「不斷變化」的人才會成功,因為他們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如果一家公司不響應消費者的需求,那麼這家公司離破產不遠了。多少次你看到「新改進型」的象牙(ivory)肥皂?如果你的醫生拔出一把古老的手術刀而不是使用高科技雷射裝置,你會作何感想呢?

你是否記得**所講的舊皮袋的故事?那些舊皮袋僵硬而乾燥,沒有一點膨脹的可能. 許多人也是如此。他們固守老觀念,即使錯了也不願承認。**警告說,我們不應「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就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要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者都儲存下來。」(《馬可福音》第九章第十七節)

改變需要靈活性、彈性以及樂於用新思想替代舊觀念。

如果知道十年之後的生活與今天毫無二致時,你會怎麼想?你可能不會為之所動。這就是通過有意識的決定而改變生活的重要性所在。

沒有什麼好耽擱的。這個程式應該馬上啟動。一條古老的諺語說:「不做決定,就學不會作決定。」

開始承諾改變時,應知道四大要點:

第一,哪怕是錯誤的決定也是真正的開始,是進步的標誌。總在開始決定之後,才有完成任務的詳細計畫。決定本身會釋放出制定戰略所必需的創造性和能量。然而,大多數人從未越過決策的階段。他們想知道如何去做,甚至制定出詳細的計畫,但沒有承諾。長期的猶豫不決會產生懷疑和恐懼的迴圈。錯誤的重要性在於你從中發現些什麼。如果不犯錯誤,你永遠不能從錯誤中受益。

雖然知道他會沉入水中,但**對彼得在水上行走的決定依然頗為讚賞。**允許彼得失敗,因為失敗是學習和成長的必然途徑。

第二,錯誤的決定可以改正,而「零」決定卻永遠無法改正。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這意味著我們有徹底愚弄自己的自由。我們同樣也有失敗的自由。只有當我們能自由地失敗時,我們才能自由地探索、尋求、成長。當然,如果想開闊自己的視野,我們不能不負責任地選擇失敗。

第三,只有運動中的物體才能接受引導。一輛靜靜停放著的汽車不需要方向,可是一旦發動機起動且輪子開始轉彎,你就可以開向你的目標。一旦你做出決定並開始實施,你就會感覺到隨控制和引導你的計畫所帶來的力量。

第四,不想動的人不動。如果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和外部影響,你的生活將失去方向,生活將變成無目的的漂流。所以,避免做決定非常危險。試圖避免失敗就必然導致失敗。

科學進步來自研究。一件微不足道的發現是上百次的失敗試驗的結果。從進步的角度來看,失敗和研究是同義詞。

從**開始?

拿過一張交通圖,你的第一反應是:「我在哪兒?」確定目前自己的位置是到達目的地的第一步。

諮詢行業的人都知道,當人們發現自己身在何處並開始與誰相處時,行為改變會隨之發生。人們所經歷的挫折大多是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環境所造成的。

《聖經》從上帝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一種觀點。他沒有改變我們,所以可以接受我們。他接受我們,所以可以改變我們。還有更多。接受不僅僅先改變而存在,而且是改變的動機。一旦我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會有更大的慾望來改變。

在倫敦的工作室,一位藝術家俯視著窗外的流浪兒。那人蜷縮著,躺在路邊。藝術家拿出速寫本,動筆畫流浪兒。可是,他所畫的與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畫上的人雙眉不再緊鎖,也不是躺在路邊。恰恰相反,在藝術家的筆下,流浪兒站立著,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

用鉛筆勾勒後,藝術家衝到街道:「看,我給你畫了張像。」

流浪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他蜷縮到另一邊,說道:「您覺得我真的這樣?」

流浪兒站起身來,說道:「如果您真的這樣看我,那我就該是這樣。」

雙手捧著這幅畫,筆直地站立著,流浪兒說:「先生,我再也不會回到這兒來了。」

受害者不承認感官能引導他們的生活。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躺在地上打滾,一尺深的泥就能把你淹死。」

社會認知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度拉主張,每個人都具有運用所謂「互動三因素決定論」指導自己生活的決斷力。換句話說,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即思想、行動和環境。

外部環境僅僅影響我們的決定,而最終的責任在於內部的動力。我們就這樣把資訊加工成思想,用思想決定著行動。知識先於思想,所以我們認為其指導著我們的行為。

重要的事情先來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本書會要求你在個人生活的特定領域進行明確的、長期的改變。不過,在此之前,你必須說:「是的,我願意改變!」因為這個決定是其他所有決定的基礎。

在本章即將結束之時,找乙個地方與你的思想單獨相處。可以在家中的隱秘之處,也可以是獨自漫步的偏僻之所。品味書中的要求,詳細記錄你的現狀和你的期望。

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最短的途徑是那條標記著「願意改變」的高速公路。有風險麼?有。會失敗麼?當然會。別人會恥笑你的目標麼?如果你不與那些和你個人發展水平相當的人分享,或許會。但是,要記住:風險不一定通往毀滅,而且失敗也不足以致人於死地。只要你的羅盤始終指向你新的目的地,走點彎路算什麼。

阿爾伯特·班度拉告訴我們,想象最終結果的能力會成為我們手中強有力的工具,使我們能夠把經歷加工轉變成內部的模型和形象,指導未來的行動。全身心地投入改變之中,我們就能調動尚未開發的潛能。

在下定決心的時刻,無需別人告知,你自己會知道的!你甚至都不需要說「我願意」之類的話,你能感到那些話語在心靈深處迴盪。你的大腦、你的心靈以至從頭到腳的每一條神經末梢都會被喚醒。

開始改變,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你自己的決定。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03

第3小時 改變你的思維 最近的一場棒球比賽中,有人聲稱自己喝 育場售出的軟飲料而中毒。隨後,他很快被送往醫院。不幸的是,體育館發言人告訴觀眾 女士們 先生們,我們很抱歉地通知您,我們的專用看台現已關閉。救護車已經把那位先生送往醫院 目前尚不知道是否喝下蘇打水而導致中毒。話音未落,人們就開始抱怨自己出...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06

第6小時 重大的態度調整 當你驅車前往汽車經銷商的維修車間時,那裡的管理人員會問你 是大修,還是小修?關於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你也提出同樣的問題。需要改變什麼?一般不需要專業人員的觀察來確定你對生活的基本態度。你知道自己是樂觀還是悲觀,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愉快的還是嚴肅的。你可能不在任何尺度的極端,但...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10

第10小時 以退為進 究竟要怎樣我才能改掉那個壞習慣?數以千萬計的人每天都在思考著這樣的問題。亞特蘭大的一位會計說 這是我抽的最後一根煙。然而,三十分鐘後,他正吞吐著萬寶路,不知道菸是怎樣跑到自己嘴裡的。洛杉磯的一位女士嘗試過上百種知名的食譜,而且自己也發明出一兩種。可是,過量飲食的衝動讓她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