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生存週期模型總結

2021-05-02 11:55:44 字數 1531 閱讀 8494

軟體生存週期模型是從軟體專案需求定義直至軟體經使用後廢棄為止,跨越整個生存週期的系統開發、運作和維護所實施的全部過程、活動和任務的結構框架。

a)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也稱「線性順序模型」。瀑布模型規定了各項軟體工程活動,包括:制定開發計畫,進行需求分析和說明,軟體設計,程式編碼,測試及執行維護。並且規定了它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如圖1所示。

然而軟體開發的實踐表明,上述各項活動之間並非完全是自上而下,呈線性圖式。實際情況是,每項開發活動均處於乙個質量環(輸入-處理-輸出-評審)中。只有當其工作得到確認,才能繼續進行下一項活動,否則返工。

其特點是:

提供了軟體過程模型的基本模板。強調了每一階段活動的嚴格順序。

質量保證觀點:以經過評審確認了的階段工作產品(文件)驅動下一階段的工作,便於管理。

是一種整體開發模型,程式的物理實現集中在開發階段的後期,使用者在最後才能看到自己的產品。

適合於使用者需求明確、完整、無重大變化的軟體專案開發。

缺點就是不夠靈活。

b) 演化模型:由於在專案開發的初始階段人們對軟體的需求認識常常不夠清晰,因而使得開發專案難於做到一次開發成功,出現返工再開發在所難免。因此,可以先做試驗開發,其目標只是在於探索可行性,弄清軟體需求;然後在此基礎上獲得較為滿意的軟體產品。通常把第一次得到的試驗性產品稱為「原型」。

優點是:

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一組基本需求,快速建造乙個原型(邏輯上模仿或是可執行的軟體),然後進行評估,進一步精化、調整原型,使其滿足使用者的要求,也使開發者對將要做的事情有更好的理解。

缺點是:

1.為了使原型盡快的工作,沒有考慮軟體的總體質量和長期的可維護性。

2.為了演示,可能採用不合適的作業系統、程式語言、效率低的演算法,這些不理想的選擇成了系統的組成部分。

3.開發過程不便於管理。

c) 螺旋模型:對於複雜的大型軟體,開發乙個原型往往達不到要求。螺旋模型將瀑布模型與演化模型結合起來,並且加入兩種模型均忽略了的風險分析。螺旋模型沿著螺線旋轉,如圖2所示,在笛卡爾座標的四個象限上分別表達了四個方面的活動,即:

制定計畫──確定軟體目標,選定實施方案,弄清專案開發的限制條件;

風險分析──分析所選方案,考慮如何識別和消除風險;

實施工程──實施軟體開發;

客戶評估──評價開發工作,提出修正建議。

沿螺線自內向外每旋轉一圈便開發出更為完善的乙個新的軟體版本。

螺旋模型是軟體開發的高階策略,不僅適合結構化方法且更適合物件導向方法。它的實施、管理和技術水平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最有前途的過程模型之一。

d) 噴泉模型:噴泉模型對軟體復用和生存週期中多項開發活動的整合提供了支援,主要支援物件導向的開發方法。「噴泉」一詞本身體現了迭代和無間隙特性。系統某個部分常常重複工作多次,相關功能在每次迭代中隨之加入演進的系統。所謂無間隙是指在開發活動,即分析、設計和編碼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如圖3所示。

關於模型的總結:

其實從全部模型來看,任何乙個模型無外乎就是那幾個步驟,和瀑布模型一樣。所以不妨把其他的模型看成是根據瀑布模型轉化來的。在瀑布模型的使用中,為了開發時的敏捷性,靈活性,不斷地改進於是就有了其他的模型。

軟體生存週期及開發模型

1 生存週期模型裁剪指南 生命週期模型裁剪指南 在乙個成熟的it企業或軟體組織內部,根據上述通用的4個軟體開發模型的普遍原則,結合本單位的開發經驗和行業特點的具體實際,還需要定製適合本單位的 生存週期模型裁剪指南 有針對性地對選定的軟體開發模型中定義的生存週期,進行恰當的裁剪,使它完全適合於本單位的...

軟體生存週期過程及其模型

記錄軟體工程基礎的學習過程,第二篇 軟體生存週期過程及其模型。軟體生存週期模型 軟體生存週期 software life circle 又稱軟體生命期,生存期。它是指從形成軟體開發概念開始,到軟體投入使用,再到軟體失去價值而消亡的整個過程。軟體生存週期過程,是規定了獲取,開發,操作和維護軟體時,要實...

軟體生存週期

把整個軟體生存週期劃分成若干階段 使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 結構複雜和管理複雜的軟體的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命週期包括可行性分析與專案開發計畫 需求分析 概要設計 詳細設計 編碼 測試 維護等,可以將這些活動以適當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階段去完成。一 可行性分析與專案開發計畫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