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的三個境界

2021-05-12 07:26:14 字數 4945 閱讀 2106

讀史的三個境界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類的演義八卦,這不叫讀史。高階一點的認為真實歷史比**有意思,比如說喜歡看二戰史,對德軍高階將領如數家珍,這也僅僅能算對歷史的入門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為了解渴一樣,讀不是看,要想談論讀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關鍵是自己要能從中得到思想。

一、讀史的第乙個境界是權術。

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試圖從歷史中學習權術,其實懂得權術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真正讀懂歷史,最起碼的乙個認識就是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拿《封神演義》當歷史的人可能會認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紂王壞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讀正經書《淮南子》,《孟子》,可能會發現商紂王也不像**裡描寫的那麼**;如果你去讀專業史書《史記》,可能會發現周文王也許不像**裡描寫的那麼神聖;如果進一步去讀更早的《左傳》,《尚書》,你的最終結論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紂王,這兩個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真不好說。  

中國人一向喜歡用道德標準去衡量歷史人物,然後非得整出乙個忠奸善惡來,然而真實歷史完全不是這樣的。用善惡標準看待歷史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當他發現自己原本無比尊敬的張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敗行為,美好形象破滅以後對社會徹底失望,乾脆來個幾十年不上朝。現在的家長只讓孩子看pg-13的電影(美標),培養出來的都是朱翊鈞,殊不知r級片才能訓練真人才。

第一次把政治鬥爭中很難區分好人壞人這個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當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電視劇集,其實這個片對雍正還是有點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來以後,大家思想徹底崩潰,發現怎麼李鴻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開始有人呼籲給秦檜平反甚至批評岳飛,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既然現實如此殘酷,不如多學點權術吧。整天看《雍正王朝》的人跟看《還珠格格》的人玩辦公室政治,那還不是視之若掌上觀文麼?

《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走的就是這個路數,幫你分析權力鬥爭中的成敗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張學良,非常喜歡讀《明史》,大約也是出於與人鬥爭其樂無窮的意思。當今在權術史學方面的大家當屬吳思先生,他的《潛規則》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現代漢語新詞彙,其跟後來的《血酬定律》的合訂本,叫做《隱蔽的秩序》,副標題拆解歷史弈局,權術味道十足。我記得當問及他你是否擔心有人把你的書當官場指南看,吳思笑說那也沒辦法,簡直是做廣告。

其實權術也有高階的,比如說《戰國策》就比《厚黑學》高階得多,兵者詭道也,一點都不丟人。

達到讀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不知道善惡的狀態。

二、讀史的第二個境界是天下大勢。

如果說達到第一境界的已經是人中之俊傑,達到第二境界可謂鳳毛麟角,因為只有把歷史讀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看天下大勢首先要看大局。中國史書特別愛寫宮廷鬥爭,而對經濟和社會的大局描寫不夠。如果100年後有人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報紙,很可能得出結論說最近幾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敗的,因為搞得學費那麼貴,大家怨聲載道。但大局是什麼呢?是2023年高校招生540萬,是2023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學費貴的大學生,如果不改革的話可能連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這就叫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後歷史中去看。三國的天下大勢不是什麼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中國統治集團從貴族階級到士族階級過渡的大局中的乙個插曲。如果把握了這個大勢,就會更加注意袁紹和荀彧這樣的人,而不是呂布和貂蟬。易中天最近的《品三國》最後幾集講述了這個天下大勢,其境界顯然遠高於王立群的宮廷鬥爭。

研究天下大勢的人根本不會在意朱元璋殺戮功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和推動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攤丁入畝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大勢,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變,看經濟主要看政策和數字。明朝為什麼滅亡?從崇禎的性格去解釋,其實不如從整個明朝的稅收政策,稅率偏低導致國家沒有力量幹大事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勢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歷史學界根本沒有定論,只能靠個人自己體會。中學歷史課本其實一直都在強調天下大勢,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國分成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理論到底對不對?郭沫若從個人品質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敗,《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難說。

就算知道了政策比道德品質重要,那麼一項具體的政策到底是對是錯,其實也不知道。比如說雍正的攤丁入畝,把以前的按人頭徵稅改為按土地面積徵稅,顯然對老百姓大大的有好處,是好政策沒錯吧?也不一定。正是這個政策導致人口暴增,而在沒有先進灌溉技術的情況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後中國積貧積弱的最重要原因。

再比如說八股文考試,現在主流意見當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確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樣式內容隨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戶人家的孩子肯定見多識廣寫出來文章比山區孩子好看。比如幾年以前全國統一高考試題的時候,北京分數低錄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辯護就是我們北京孩子雖然分數低,但是有見識啊!聽到這種說法邊區孩子肯定反問你會背幾句《大話西遊》台詞就叫有見識?八股的優點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話西遊》。八股就好比gre考試,是一種盡量確保公平的能力測驗,這就確保了來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場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說中國大陸學生gre成績普遍超過美國學生一樣。

興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選擇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達到讀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不知道對錯的狀態。

三、讀史的第三個境界是純粹為了歷史。

大多數人學物理是為了通過考試,有些人學物理是為了使用物理定律為人服務,只有極少數的人學物理純粹是為了好奇,他們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不能統一感到坐立不安。前面說的兩個讀史境界其實都有點以史為鑑的用意,而真正的 主流歷史學家,比如我最近讀的這本《are we rome?》新書所介紹的西方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實際上認為古為今用毫無意義,歷史沒什麼用處。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採訪的時候也說過,他不提倡古為今用,這一點顯然比吳思專業。

政治家特別喜歡引用歷史來說明今天的行動。因為以前古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是這麼做的,這件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但歷史學家會告訴你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古人遇到的情況根本不是你說的那個情況,他們採取的行動也不是你說的那個行動。搞不好歷史學家還會告訴你,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們有爭議。

乙個最新例子是9/18東北軍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板上釘釘一般。金一南2023年講話介紹了乙個版本的說法是張學良跟東北軍將領討論之後認為根本打不過日本人,因為害怕而主動不抵抗,跟蔣介石沒關係。(我以為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低估了當時東北軍的實力,張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軍飛機數量超過日本全國戰機總數的一半。)最近看到張學良自述,他自己的說法是當時他判斷只是小股日軍**,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說大意失東北。(你信麼?)那麼東北軍到底為什麼不抵抗?注意從三個版本我們可以學到三個不同的人生道理,那麼哪個才是對的道理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如果你想古為今用,其實歷史上是否發生了這個事件根本不重要。滿清入關不需要讀真實歷史,讀的是《三國演義》,而且把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故事用來陷害袁崇煥還取得了成功,儘管蔣幹中計其實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從**,寓言,神話中都可以學到道理古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學術界對南懷瑾的最重要批評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實還是虛構歷史,其實南懷瑾說的明白,大意是史書上的東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裡的東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滸傳分析朝堂與江湖鬥爭一點問題沒有。

真正的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不帶有功利目的,他們只是想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史書也是人寫的,司馬遷也有主觀情緒,撥開歷史迷霧去分析真實情況,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達到讀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狀態。

因此,不知道善惡,不知道對錯,不知道真假,一問「三不知」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

對此,我的回答是:歷史人物只有因果,沒有對錯

附: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我們究竟該怎樣給其乙個較為客觀的定義?

歷史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讀,而古往今來無數學者為歷史下了無數的定義,比如梁任公的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

英國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如此認為。

列夫·托爾斯泰指出:「歷史不過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也有人認為:「歷史是本書,歷史是本給人們講述曾經所發生的故事的書;歷史是份榮譽,歷史給乙個民族帶來了光榮;歷史是份恥辱,歷史讓乙個個民族走向墮落;歷史是份無知,歷史讓人們留足曾經遺忘今天。歷史在一天天的變動,歷史在一次次的更改。無論是即將成為歷史的,還是早已成為事實的。歷史是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更有甚者:「歷史是什麼?歷史不再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歷史在改變,真相在被人們遺忘。歷史是在今天根據人們的需要,編造的曾經發生的故事。歷史是什麼?歷史在今天就是乙個工具。」此話雖有偏激之嫌,但也不無道理,主要看對什麼國家和對哪段歷史記錄而言。

我當然不否認,當乙個文明和另乙個文明交鋒時,失敗者的歷史就會被抹去,勝利者就會寫下讚揚自己貶低對手的歷史,就像拿破輪所說:「歷史是什麼?不過是虛構的謊言罷了。」歷史的本質就是一家之言。

綜上所述,我覺得給「歷史」下個定義並不複雜,以下的論述應該是對「歷史」較為準確、客觀的定義:

歷史是面鏡子,是用來時時反觀現世的。

歷史以過去的光輝照亮了現在。它使我們與其他的民族相識相知,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自己。它賦予我們閱讀的書本,聽到的**,看到的城市、鄉村和許多事件以深刻的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臻豐富,更有趣味。

歷史對於整個人類正象記憶對於每個人一樣。它說明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這樣做,以及我們過去是怎樣去做的。

事實上,歷史包含著人類在各個方面(無***、經濟和知識方面還是社會方面)的一切成就的紀錄。它也包括人類的嚮往和理想、希望、勝利和失敗的紀錄。也許最重要的是,它還包括探尋主要政治經濟運動的起因,研究促強人類從事偉大作為的動力,以及取得成功和遭受失敗的原因。

歷史是人生,只要人類的本質不變,那麼歷史中的事件會每天都在上演,周而復始!歷史是永恆,是不變的,變是只是外套,變的只是事件中的主角!

歷史是什麼?歷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御用的工具。歷史是今人與古人溝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經驗教訓的源泉。歷史不相信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歷史只相信,任何歷史時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歷史離不開史料,沒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廈,永遠是浮沙高樓。「以史為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簡言之,歷史是一門科學,當研究者開始敘事時,它成為了藝術。因此,歷史是乙個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

讀史的三個境界

size medium 1 原文 讀史的三個境界 發信站 水木社群 wed feb 3 14 14 08 2010 站內 原文由 同人于野 於2007 09 14 發表於 西西河論壇春秋史話板塊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

讀史的三個境界 ZZ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類的演義八卦,這不叫讀史。高階一點的認為真實歷史比 有意思,比如說喜歡看二戰史,對德軍高階將領如數家珍,這也僅僅能算對歷史的入門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為了解渴一樣,讀 不是 看 要想談論讀史的境...

人生三個境界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認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