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行場 頻寬很好解析的一文章

2021-05-23 04:53:25 字數 991 閱讀 5517

上看到如下的話:

場頻(vertical scanning frequency):又稱為「垂直掃瞄頻率」,指每秒鐘螢幕重新整理的次數,以 hz(赫茲)為單位。早期顯示器通常支援 60hz 的掃瞄頻率,但是不久以後的調查表明,仍然有 5% 的人在這種模式下感到閃爍,因此 vesa 組織於 1997 年對其進行修正,規定 85hz 逐行掃瞄為無閃爍的標準場頻。

行頻(horizontal scanning frequency):又稱為「水平掃瞄頻率」,指電子槍每秒在螢光屏上掃瞄過的水平線數量,等於「垂直解析度x場頻」(畫面重新整理次數)。以 800x600 的解析度,和 85hz 的場頻為例,顯示器的行頻至少應為「600x85=51khz」。

看了上面的話,對顯示器的一些基本引數有了點認識,於是對照自己的顯示器引數,算了一算,800x600 解析度下的重新整理率(也就是垂直掃瞄頻率,場頻)可以到 85hz,而在 1024x768 解析度下則不可能了。

可是,為什麼在 linux 下 800x600 解析度時,重新整理率最大只能到 60hz 呢?決定查一下 x 配置檔案,果然在配置檔案中找到了下面一段:

section "monitor"

identifier      "generic monitor"

option          "dpms"

horizsync       28-51

vertrefresh     43-60

endsection

於是「膽戰心驚」(早先聽人說,這樣可能會損壞顯示器,故心裡惴惴現在再回頭想想,其實顯示問題一般情況下要從顯示卡和顯示器兩方面綜合來看,而不能單純的只考慮乙個方面,而且有時不一定是驅動問題,可能是設定不正確。類似這一次,當我裝好系統後,系統自己能夠讓顯示達到 24 位色深,最大 1024x768 的解析度,說明系統已經識別並按裝好了顯示卡和顯示器的驅動程式,只不過是某些設定有問題。而在設定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裝置的相關手冊、說明進行,這樣才能發揮裝置的最佳效能。

一文解析慣性導航的前世今生

高中的物理學和大學裡的高等數學相信是不少人的夢魘吧?而它們結合起來的應用之一就是慣性導航。慣性導航的發展比較早,採用純計算的方式來導航定位。即使在gps 北斗等衛星導航廣泛應用的今天,慣性導航依然在諸多導航系統中牢牢的佔據一席之地。說到慣性導航的理論依據,那就不得不提牛頓對慣性導航的貢獻!慣性導航裡...

對《原子物件模式》一文的補充

對於多執行緒程式,我已經習慣於使用 原子物件模式 來降低死鎖的風險。但最近乙個專案中,使用了原子物件封裝了所有多執行緒訪問的資源,系統竟然死鎖了,而且鎖住的地方恰好是原子物件內部。經過思考,發現此前我們對原子模式的理解有誤,以為只要每個物件的公開介面是執行緒安全的,就可以算是原子物件了,其實還有乙個...

一文搞懂python中的is和 (深度解析)

python中的is用於比較物件的識別符號是否相等。是比較值是否相等。物件的識別符號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物件的記憶體位址,在生命週期中是固定不變的。id 可以得到物件識別符號的整數表示。示例如下 person1 person2 person3 person1 輸出各個字典物件的識別符號,系統不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