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了那麼多還是沒進步

2021-08-03 02:50:57 字數 1054 閱讀 6679

今天讀到動機在杭州的一篇文章,講到大部分人都只是為了努力證明自己原有的想法如何正確罷了,對他們來說,證明自己正確,要遠比了解新東西重要得多。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學了那麼多但卻沒什麼進步。

主要原因還在於文章中引用的阿里雲教父王堅博士的一句話:「大部分的人知識結構是不變的,不自覺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納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因為那樣不痛苦。」雖然乙個人學習卻不進步的原因並不僅僅如此,可是這一點卻可以延伸到你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

文章講的是人和人交流,很多都只是在表達自己,卻沒有聽到對方,也沒有理解對方。而我們學習,很多時候也是一樣,我們看書,很容易就只挑選某一類,其他的一點不碰,但凡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就會向原來已經固有的思維尋找解答,去拆解去匹配去消化,最後以為這就是學到了新東西。那麼到底什麼是知識結構不變呢?就是說在你的初次知識結構建造完畢之後,就不再更新這個結構,有什麼內容都直接往裡扔,變成原來知識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就還是沒有進步呢?

不系統。

碎片化閱讀有沒有好處?當然是有的。像是從傳統閱讀發展到網路閱讀到現在的移動閱讀,世界在變化,我們學習東西的平台、媒介和方式都在變化。如果我們只是固守在原來的學習方法中,未必就不會學到東西,但難免有可能事倍功半。但碎片化閱讀的壞處也很顯而易見。因為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閱讀和收藏,卻做不到整理和歸納,更不用說系統串聯和思考。

所謂系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有框架往裡填東西式的學習,一種是先有問題順藤摸瓜式的學習。舉例來說,一般學校裡都是前一種,會先教給你基礎,告訴你這個學科的範圍,然後乙個坑乙個坑地去填。而社會化學習多半是後一種,就是我們遇到了乙個問題,也許是工作上需要解決的,也許是碰到了不懂的新領域,總之是乙個點,然後我們去了解這個點,在這個了解過程中,我們發現和這個點相連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以此為中心去學習。

舉例,如果我們學乙個軟體,怎麼算是系統呢,比如ps,有那麼多的細分,我是要從頭學到尾嗎?因為不是所有學習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所有的學習內容都用一種方法。類似軟體,我們就可以從自己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學起,然後逐漸往外延伸。要是看到某個不怎麼常用,卻很有用的教程,也可以收藏,整理歸納,留到以後涉及到這裡再進行二次學習。

大連中鈺睿泓原創

為什麼感覺學了那麼多,然並卵

在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閱讀了前輩 itwriter 寫的的一篇好文章 為什麼你參加了那麼多培訓,卻依然表現平平?筆者建議你值得一讀。回到正文,思考乙個很有趣的問題,當你看到水中的魚兒的時候 你有沒有想過魚兒在水中為什麼淹不死暱?魚兒之所以在汪洋的水流中不會淹死,是因為魚在水中是靠鰓呼吸的,魚可以在水...

為什麼那麼多「偽需求」?

為什麼有那麼多 偽需求 做產品或做工具,經常碰到 偽需求 的問題,其實業界早有定論,使用者說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有兩個流行的著名故事,第乙個故事,在汽車出現之前,福特去調研使用者,眾多使用者表示 我們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第二個故事,大學城邊酒店林立,競爭激烈,其中一家的酒店老闆開始使用者調研,每...

為什麼華為加班那麼多

為什麼華為加班那麼多?十年前,pc機 個人電腦 的記憶體還是256k,512k為主流,再往前,記憶體就更小了。為了節省空間,編寫的程式都是很精練的。是否還記得有這樣一道演算法題 不用額外的變數,交換兩個變數的值。連乙個臨時變數的空間都節省了。現在的pc機記憶體已是4g,8g為主流了,伺服器的記憶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