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設計師該從這四方面提公升競爭力

2021-08-07 07:37:54 字數 1563 閱讀 6423

一、對完整使用者體驗設計流程的深入理解與運用

二、toc介面體驗的背後

對於**天貓,很多消費者使用者的使用痛點並不會是介面太醜、找東西不方便這些,而是諸如假貨監管不力、物流太慢、找客服太麻煩、反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一類,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哦,不關設計師的事啊,設計師解決不了啊,請去找運營』,但事實上,公司內部很多tob產品就是致力於這方面的體驗提公升的,其直接使用者以公司小

二、業務方、商家等為主,有著較為複雜的功能與資訊架構,我目前也專注於負責這類產品的互動設計,雖然不能一下讓消費者覺得『哦,這個介面變了,你們在解決問題了』,但長期下來卻能從更根本的角度去提公升核心的產品使用體驗。如果只看toc的使用者介面,有時候會覺得非常簡單(uber的介面又有多少元素呢),看上去對於這類產品的公司,設計師用處不大,但是冰山水面下的世界呢?

三、關注技術,保持好奇,學習無止境

設計師該不該懂技術是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覺得設計師也許可以不用關注具體的技術實現方式,但至少應該關注一下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而這將從底層帶動互動設計的變革,從桌面到手機、再到可穿戴、車載、虛擬實境、腦機互動,設計的平台一直在發展變化。很多設計趨勢的變化原因有一部分來自於技術與裝置變得更加高階,你能想像在初期的android裝置上使用大量動效的後果嗎?windows vista的介面在當初可謂驚豔,但卻不被市場買賬,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很多裝置的效能並不足以流暢地帶動這個系統,直接影響到最終的使用體驗。

在網際網路領域,我們很難指望靠已有的知識活一輩子,唯有一直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不斷學習接收新知識的動力,才能在未來風起雲湧的變革中次次順利轉型、全身而退。

四、走出舒適區,接受職位融合的趨勢

隨著介面本身視覺吸引力的弱化甚至消失,讓步於更重要的內容呈現與互動體驗,ui設計本身的技術含量降低,互動設計、視覺設計、產品經理的界限逐漸模糊、崗位逐漸融合會是大勢所趨,實際上現在國內外很多公司裡都已經出現了合併後的產物——產品設計師。這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也激勵我們主動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域,雖然一開始的過程非常痛苦(深有體會=_.=)。而互動設計師很多其實也在兼任ux writer(google的ux團隊裡有這個崗位,大概相當於寫介面文案的?),而對於對話式的產品形態,如果文案寫得體貼而有吸引力,對使用者體驗的提公升效果將很明顯,看完《her》後我也曾和人開玩笑說如果那個世界在我有生之年到來,大家就轉行去寫文案配音吧。當技術革命的大潮來臨,產品介面變得弱化甚至消失之後,真正合格的視覺/互動/體驗設計師並不會出局,只是具體的頭銜和職責範圍會發生變化與融合。視覺設計的領域遠比ui廣泛,插畫、品牌、平面、gui等都屬於視覺設計的範疇;互動設計也是乙個實際上已經存在千百年的概念,『互動設計並非一定就是指建立**或應用程式,也不一定就是指多**設計或gui設計,甚至連其主要關注點都不一定就是先進的科技』(《互動設計沉思錄》);體驗設計的範圍則更加廣闊,除了產品設計本身也包括環境和服務的設計,涉及到一整套的線上線下流程。需要擔心的,恐怕是那些速成模仿入行、缺乏卻一直不願主動補上系統的設計基礎與理論體系、對服務設計與使用者研究方法毫無深入了解、面對設計趨勢人云亦云卻不理解背後深層次原因,只會套規範畫圖示拼介面的『視覺』設計師、只會畫線框圖訂規範做動效的『互動』設計師以及覺得懂一點『視覺』懂一點『互動』完全不懂線下、服務與環境設計流程/重要性就自稱為『體驗』設計師的人吧。

大連中鈺睿泓與你分享精品文章

年輕設計師之於《未來產品的設計》

年輕設計師之於 未來產品的設計 一直以來,我認定生命因為勇於發現真理並堅守真理而美好,每個人只有因愛而生的本真的信念在心中根植並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去堅守它,我們的生命才擁有了意義。尤其在這段時間我反覆品讀don norman先生的這本書之後,這個信念更加堅定地存在於我的思想裡了。我想,這是先生更深層次...

四種設計師

乙個優秀的設計團隊可能同時需要以下四種型別的設計師,想想你是哪一種,或你身邊的設計師是哪一種?垂直座標上面是領導者或管理者,下面是跟隨者或奮鬥在一線的設計師。水平座標左邊是綜合分析能力,右邊是細節分析能力。這樣四個象限的設計師分別是 傳教士 左上 通常這種人有能力帶領團隊開創乙個新產業或顛覆乙個已有...

遇到瓶頸的UI 設計師,試試從這個角度學習

daidai丶呆 這陣子關於 魯班 的問題,討論的有些許激烈。許多人認為 簡單 創造性低且重複性強 的設計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事實也確實如此。甚至有人 繼 banner 之後,字型設計會是下乙個被取代的 設計工種 這個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但是也有道理,這裡不細說 不過今天不是討論人工智慧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