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交不始於騰訊

2021-08-07 14:13:33 字數 1688 閱讀 2616

(可以推薦有趣的【想法】)

(你自己關注的知乎使用者的【想法】)

(你自己的【想法】主頁)

你覺得這是什麼?我想有相當數量的使用者會覺得,這和【微博】太像了。我覺得這鐘說法有些籠統。

而在上一段我描述的一系列的動作,其實就是知乎的社交。知乎中問題的答案固然重要,可是【想法】帶給我們的是更快的交流,和更順暢的自上而下的溝通。

【社交】,其實這是知乎在做的事情。

其實這個問題追尋到了網際網路社交的本質——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以做多個自己。

你在朋友圈發的內容和陌陌發的內容不一樣。

你在朋友圈發的內容和微博發的可能內容不一樣。

你在朋友圈發的內容和知乎發的大多數內容不一樣。

那麼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的?

我們的不一樣來自於我們每乙個人的【喜歡】。我喜歡二次元,那麼我需要大量的二次元的資訊,我所要去的就是網際網路的二次元區。再拿微博舉例,你喜歡的是明星和大v,就在那裡,那你要不要關注呢?如果你無意中的瀏覽過知乎,發現那你的優秀的回答者的答案讓你欣喜,發現這裡的這麼會講故事,恰巧你又很喜歡,那你要不要每天瀏覽呢?

反過來,如果你想讓人關注,你的興趣和你的才能要在**釋放呢?我想你的第一選擇是你興趣所在的那個社交場所。

其實我也是猜測,我不是知乎的pm,不知道他們如何去想。但是這樣的想法,已經在我的腦海裡存在了一段時間,這次的知乎的有乙個改版,讓我有了更加清晰的想法:-d。

知乎為什麼這樣做:

我想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之前的知乎,主要是靠高質量的使用者和優秀的回答者(大v),讓那些【喜歡】**一些問題,希望有高質量的回答的群體來到了這裡。

此時的知乎其實可以說幾乎沒有社交。

可是這樣的知識積累和使用者規模的增大,這裡開始有五花八門的東西出現,更加明顯的娛樂隨之來臨,可是知乎的優秀回答者依舊存在,內容趣味性也在增強,這時候知乎走的是知識販賣路線,對知識自產自銷,從圖書到【值乎】再到【live】。尤其是到了live和當時很火的從【分答】模式而來的【值乎】。這裡的一切都告訴了我們,這一系列的動作多是在做社交(不止於文字還有多樣的形式)。

可是說到底,這裡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如果對這位優秀的回答者想再做了解,想知道他的生活和片刻的分享及通知,你能怎麼辦呢?我想,你只能出門左轉去微博去關注他了。因為這中自上而下的社交,是微博所有的。

讓我們在關注了知乎的同時,也使用的微博這樣的社交的工具的原因,其實就是知乎壓根沒有提供這樣的平台罷了,而【想法】的出現,知乎在移動端專門開闢乙個版塊,其實就是為了達到更便利的自產自銷。既滿足了優秀的回答者的社交需求,也滿足了同一水平的使用者的連線。

如果說,以前的知乎是在講台的布道者,而有了【想法】就是私下交談的菜市場的攤位,沒事聊兩句。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

如果你的是乙個是另乙個自己,帶著你的【喜歡】,去尋找屬於你的平台。

騰訊的「社交恐懼症」

一直以來,社交被視為騰訊帝國的根基 以 qq 和微信兩大社交產品為基礎,騰訊構建了龐大的社交關係鏈,以及基於這一關係鏈的豐富產品和內容體系,從而成就了騰訊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的王者地位。到了 930 變革,雖然騰訊做出了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決定,但消費網際網路依舊是這家社交巨頭所要深耕的核心地帶。不過,...

我們不需要這些無用的社交

2013年,我來到山東淄博上學。開學前一天,在淄博工作的堂哥教育我說,大學是乙個小社會,多參加活動,多交朋友。沒錯,其實當時我也是那麼想的,中國,是乙個注重人脈的國家。於是乎,進入大學,我開始參加社團,學生會。學校裡一有活動,我總會帶著單鏡反光機拿著紙和筆去寫新聞。遇到能說上一句話的部長,會長或是老...

我們不生產資料,我們只是資料的搬運工

世界發展如滔滔江河之水,奔流不息。時代瞬息萬變,但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在華為深入骨髓,從未改變。華為雲從誕生開始,就持續對資料庫不惜投入重金,打造鑽石級業務。僅在 2017 年的一年內,連上sql server postgresql 和 mongodb 三大資料庫服務,其發展勢頭強勁,使用者數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