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學習筆記

2021-08-19 23:24:24 字數 1833 閱讀 2357

《社會心理學》11版 1——44頁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聯絡的科學。它關注的核心問題:1.我們如何構建我們的世界;2我們的社會直覺如何指引我們,而有時候又是如何誤導我們的;3我們的社會行為如何受他人、我們自己的態度和性格以及生物性的影響;4社會心理學的原理是如何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其他研究領域中的。

焦點效應:人類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並且過分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透明度錯覺:我們的表現在別人眼中其實比自己意識到的更模糊不清,比如在台上當眾發言時,我們自我評價的緊張程度通常都低於觀眾眼中對我們緊張程度的評價。

自我概念不僅包括自我圖式(對自己的認識),還包括我們可能成為的樣子,即可能自我。決定我們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很多:基因;我們扮演的角色;我們形成的社會同一性;我們和別人的比較;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其他人如何評價我們;周圍的文化。

在西方個人主義較為盛行,而在東方集體主義較為盛行。

44頁——55頁

自己對自我認識的程度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高,自我對自己行為決定的解釋過程和自己做決定的思維過程並不一致,有時候朋友親人會更理智的**我們做一件事的結果或者自己一段親密關係可以持續的時間。同樣在**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時也會存在偏差。

免疫忽視現象:人們往往忽視了自己心理免疫系統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合理化策略、看淡、原諒和限制情緒創傷。因而會低估自己在受到重大傷害之後的心理自癒能力。

自尊:我們對自我的全面評價。

維持或增強自尊的動機的意義:1、自尊猶如汽車上的油量表,當我們遭遇社會拒絕時,我們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會產生痛苦,就好像儀錶盤閃爍的指示燈一樣,促使我們通過行動來發展自我,並在其他地方尋求社會接納和認同。2、恐懼管理結論:這可以解釋有時候人們是為了變得更強而努力,而不是為了被他人接受而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這件事激勵我們從工作和價值裡獲得認同。

低自尊的人臨床實驗更容易產生不健康的情緒,如抑鬱、不信任,而且會產生一些困難,如濫用藥物、掙錢少。但高自尊的人也不是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摻雜了自戀時,會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與他人的關係,在遭受社會排斥時會極具攻擊性,高自尊且自戀的人很看重個人成就,但自身特質導致這樣的人在長久看來並不會有很大成就。因而,臨床實驗建議,不要關注自尊,自律遠比自尊更有價值。而安全型自尊則更注意開發自己的才能和人際關係,對自我形象少關注一些,這樣會帶來長遠的幸福感。

自我同情:即不與他人比較,而是善待自己。

55——66頁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這就是

自我效能

;如果你由衷的喜歡自己,這就是

自尊。自我效能感會隨著辛苦付出換來的成就而增強。

過多的選擇也需要付出代價,容易使人產生後悔情緒,從而不容易滿足而幸福。

自我服務偏差

,個體傾向於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進行自我知覺。比如獲得成就時會認為時自己付出努力的成果,而失敗常常歸因於外在因素,如:運氣不好,對手太強等。並且超過半數的人們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如:大多數生意人會認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比周圍的普通人更聰明,更英俊;人們傾向於將吸引力增強的面孔定義為自己的真實面孔等。這也是我們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研究現實,大部分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偏向樂觀,很多人對未來的生活偏向

盲目樂觀

。盲目的樂觀讓我們更脆弱,由於相信自己總能倖免於難,我們往往不去採取明智的預防措施,最終會因此付出代價。而近年來,盲目樂觀的現象越來越多。樂觀主義確實比悲觀主義更能增強個體效能感、促使健康和幸福感,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相信,有助於營造當前的快樂心態,然而防禦性悲觀主義可以把我們從盲目樂觀的危險中拯救出來,

防禦性悲觀主義

會預見問題的發生並促使自己進行有效的應對。自我懷疑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夠聽取批評也是重要的。悲觀主義的思維和樂觀主義的思維都具有力量。生活需要足夠的樂觀精神以支撐希望,同時也很需要悲觀精神督促我們付諸行動。

社會心理學學習

幸福感是感覺與人有聯結 自由以及有能力 相互交往 1.功能距離 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是關鍵 2.接近性誘發喜歡的其中乙個原因就是易得性 對相互交往的預期 1.對相互交往的預期就可以誘發喜歡 效應 1.人更傾向於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2.效應的缺點,人面對自己陌生的事物容易產生偏見 吸引力和約會 男性更重...

社會心理學

科學並非是全然客觀的。科學家並非僅僅是閱讀自然這本書。更確切地說,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分類來解釋自然。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先入之見來觀察這個世界。是否會把空中移動的光點看成飛碟,或者在餡餅上看到一張臉,這取決於我們的知覺定勢。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同時也在看著自己的鼻子...

社會心理學 社會和文化

這一部分是科普性質的內容,主要講群體性質的心理學。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 攻擊偏見 衝突與和平心理學 1.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的目的是幫助別人。利他行為是個體在做出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利他行為產生的根源對人類整體有巨大的好處。女性相信那些有著明顯利他主義傾向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