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調研到設計

2021-08-20 17:47:24 字數 4151 閱讀 4193

寫前準備:

1、3、整理資料

(用熟悉產品熟悉行業熟悉競品的思路把玩產品和查詢資料,等到的資訊將更廣泛)

正文:

(一)產品概述

(1)體驗環境

(2)產品的簡介說明

(3)產品定位

為誰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或功能,解決使用者的什麼需求

(4)使用者需求分析

a 使用者是誰——「誰」

搞清楚到底哪些人是產品的目標使用者

b 使用者特徵——「誰」

目標使用者的特徵,角色分析,使用者畫像等。

c 目標使用者的需求——「什麼需求」

講清楚這些使用者現在有什麼樣的需求,然後當前這個行業發展前景比較好,市場廣闊,需求量大,會是乙個不錯的機會。但是當前市場上的產品或者服務無法很好地滿足這個需求,甚至根本無法滿足這個需求;那麼使用者就需要乙個更好的產品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乙個更優的解決方案,需要乙個更好的產品

d解決方案——「什麼辦法」

由於使用者的這些需求在當前市場環境中無法得到更好地滿足,那麼這個產品提供了乙個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來更好的滿足這個需求。

這裡主要從兩方面去談:乙個是

核心功能點

,即在核心功能上有什麼樣的特色創新或者優勢的地方能夠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服務;另外乙個

效果體驗

方面的,無論是視覺或者互動方面,又有哪些更好的體驗。

e 使用者使用場景

既然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套解決方案,那麼我們就要分析使用者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我們的產品,這款產品的使用者使用場景有哪些,分別又是怎樣的情況。

a 行業分析——

當下的市場狀況是怎樣的,行業的現狀如何,這個市場多大,使用者需求量如何,發展空間怎樣,將來會不會成為新的風口?也就是根據資料,談談對這個市場未來的一些個人看法,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當前這個行業發展前景比較好,市場廣闊,需求量大,然後同質化產品較少,是乙個不錯的拓展機會

b 市場資料(產品資料)——

然後根據這個結論,你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哪些功能的分模擬較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功能入口放的太深,不易被使用者知曉,哪些不重要的功能又放在很明顯的地方,這裡就可以提出你對這些問題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你是使用者,你把所有的功能都熟悉了之後,把使用者的使用流程圖畫出來,通過流程圖你就看到使用者在實現需求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哪些功能。

注意:

這個應該算是體驗報告中最重要的地方

在這裡,你就需要根據前面的使用者使用流程圖中的步驟,採用任務走查法,在需要經歷的頁面中逐個去走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看看有哪些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清晰地了解到使用者在實現需求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哪些事情,使用哪些功能。那麼在這時候你就需要從兩個層面對這個過程進行分析:

1、巨集觀層面:這個就是在整體上對所有頁面進行乙個把握和分析。比如,某個需求或任務對使用者來說是否有必要?完成這個任務是否走的路程太長?核心功能點的入口是否放的太深?在這裡你就是需要從巨集觀層面把功能或者體驗方面的優缺點講清楚,對於缺點方面要給出建議,說說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2、具體層面:這個就是對單獨的頁面進行逐頁分析。比如功能方面的問題,某個頁面的存在是否多餘或雞肋?這個功能放在這個頁面是否合適?或者體驗方面的問題,這個其實在你做準備的時候已經進行了記錄,比如,某個按鈕是否引導性夠強?按鈕會不會出現誤導?視覺方面會不會有干擾?頁面會不會很難看?互動是否夠明確?這裡要注意的是,對於體驗方面要注重第一感覺。同樣,無論是功能還是體驗方面的優缺點,都需要講出來,對於缺點方面要給出建議,說說要怎麼做才能更好。

注意:

在做產品功能體驗分析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是按照使用者體驗的五要素這個角度來做的:

· 戰略層——這一層面分析的是產品的使用者目標和產品目標,需要對使用者進行分析,這個類似上面說的使用者需求分析,包括使用者畫像,使用者需求,產品的定位,產品的特色等等。

· 範圍層——從產品提供的功能或者服務層面來分析,包括產品有哪些主要功能,逐個分析這些主要功能,並且說明這些功能之間的關係。

· 結構層——這裡就需要畫乙個產品的結構圖或者架構圖,分析產品各個功能所在的層級,功能的深淺,功能的入口,功能之間的關係,功能的分類,並且逐一分析其中的優缺點。

· 框架層——這裡主要就是對產品的介面設計,導航設計,以及資訊設計進行分析,並得出優缺點。

· 表現層——這裡就是分析產品ui,即配色,整體風格,頁面布局等等方面的優缺點。· (

馬斯洛理論

把需求分成

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

)、愛和歸屬感(

love and belonging

)、尊重(esteem)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 

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

)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kano模型定義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

·fogg行為模型說人的行為由動機(感覺、期待和歸屬感)、能力(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社會偏好、非日常)和觸發條件組成;

·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

狀態可見、環境貼切、撤銷重做、一致性、防錯、易取、靈活高效、易掃、容錯、人性化幫助

·漏斗模型

smart原則s:

明確性(specific) 目標要清晰、明確,讓考核者與被考核者能夠準確的理解目標;

m:可衡量性

(measurable) 目標要量化,考核時可以採用相同的標準準確衡量;

a:可達成性

(attainable) 目標要通過努力可以實現,也就是目標不能過低和偏高,偏低了無意義,偏高了實現不了;

r:相關性

(relevant) 目標要和工作有相關性,不是被考核者的工作,別設定目標;

t:時限性

(time

bound) 目標要有時限性,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就要看結果。

·pestel分析法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法律因素)· 

不過我認為根據

使用者使用流程路線

當然,如果你就是要從使用者體驗五要素層面去分析,那麼你也可以在事先先確定你想要分析的是哪個或者哪幾個主要功能,然後再根據五要素去分析這些功能,這樣也是可以的。反正就是盡量避免大而全。

對於競品分析,你還是可以從兩個角度去進行:

2、具體層面:競爭對手有什麼優秀的功能?我們與競爭對手的功能差異在哪?ui或者互動方面有什麼區別和可參考借鑑的地方?通過比較這些得出我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注意:

在這裡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不需要太細緻,一般來說把競爭對手戰略層面、功能層面以及體驗層面的優缺點羅列出來,然後在旁邊附上對於我們的產品的參考價值,即我們如何參考借鑑競爭對手的優缺點。

此時,如果把自己定位在這個產品的pm角度,那麼我們就需要站在戰略層面對產品進行乙個分析。

這個分析算是對產品的總結性的建議,需要站在更高層面去思考產品的問題和提出建議,比如說對產品的方向有乙個更新的思考,對產品的商業模式或盈利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見地,未來有沒有什麼可開拓的新策略等等方面。

注意:

如果你對產品以及行業的把握還不夠,那麼這裡最好還是不要涉及過於戰略性的內容,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變成班門弄斧了。

對於運營方面來說,在產品體驗報告裡面可以省略。一方面這是產品體驗報告;另一方面,你作為局外人,在不熟悉產品的運營規劃的情況下,是很難去把握這個運營思路的,而且這也需要豐富的經驗。

不過,稍微提一些你的建議倒也是可以的。

到了這裡,產品體驗報告的寫作框架就算是規劃好了,後面要做的就是專注於具體的內容,然後把內容填進報告之中即可。

當然,這個框架只是乙個通用的框架,對於產品體驗報告來說,你還需要考慮報告面向的物件,物件不同,寫作和思考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是有區別的。

從調研到設計,換髮型產品設計的從0到1

乙個產品從無到有再到使用者手上基本都可分為3個大階段。第一階段 一定要想清楚產品做什麼。給b端使用者還是c端使用者,做工具型的還是內容型的,做交易還是做平台。主要使用者是誰,要解決ta們什麼痛點,這些痛點又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產生,用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可行,跟現有的解決方案相比有何競爭力。eg 之前有過...

從需求到設計

從需求到設計分為 需求 分析 設計三個步驟。1 需求收集和整理階段 盡量詳盡的收集客戶的需求,把複雜的業務化成業務流程圖。需求整理就是把需求按客戶的業務模組進行整理,分模組把需求按業務邏輯整理一遍,去除雜質 規整業務 履順業務流程。2 需求分析 分析整理好的業務需求,把握業務的資料流,畫出業務流和資...

如何從idea到設計實施

最近有些想法做個專案,專案是什麼對本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對idea到產品轉化的一些考慮。idea開始的時候很模糊,然後我把它寫在紙上,在看的時候就覺得更清晰,然後加一些新的東西,接著否定一部分,再修改,如此循壞。後來總結了一下,發現專案不是編出來的,是寫出來的。第一,做ppt給自己看自己的想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