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需要什麼樣的合作夥伴

2021-09-23 06:41:56 字數 3039 閱讀 2513

企業做大資料以來,碰到了很多的合作夥伴,大家都有疑問,你需要什麼,我能幫到你什麼?這裡談談筆者個人的理解,希望有所啟示。

首先,以資料探勘見長的公司將獲得先發優勢。

一是大資料賦予這類公司更大的機遇,這個時代,任何公司都面臨著從傳統經驗決策向資料決策的挑戰,傳統決策的科學性所以不夠,一方面是企業的資料意識並不強,二是資料本身乏善可陳,比如以前運營商並沒有把o域資料當成真正的資源來運營。

大資料則賦予這類公司以全新的機會,幾乎在任何乙個方面,這類公司都由此受益,做資料探勘的,最苦惱的,莫過於缺資料,現在有了,而資料化思維席捲全行業,也讓其獲得了勢,沒有更好的時代了。

而大多數企業, 太缺乏採礦能力了,面對一大堆資料束手無策,這為資料探勘見長的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機會。

二是稀缺性,應該講,全行業幹這活的公司,並敢於對外輸出能力的,屈指可數,能者寥寥。

國內it碼農很多,但資料建模師卻很難找,一方面跟職業特點有關,碼農可以快速產出,但資料建模師培養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具備資料建模師培養環境的公司很少,所謂三人成行,英雄主義固然可以,但要能真正形成一直建模團隊非常不易。

筆者看到的大多優秀的挖掘公司,人員素質相對較高,培養體系較好,應是有一定文化沉澱的,資料探勘顯然是不能過於浮躁的,在這個躁動的時代,越發顯得其珍貴。

還有乙個原因是,諸如bat等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對於建模師的瘋狂席捲,也是導致稀缺的乙個原因,筆者自己的團隊一年內也送走2人,算是乙個佐證。

但這類挖掘公司,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傳統的知識結構和挖掘技能需要與時俱進,什麼sas,spss或者專有挖掘平台,並不能包打天下,諸如深度學習、搜尋演算法、並行挖掘等等,似乎對他們也是全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也面臨激烈的人才競爭,在這個關鍵節點,還是要守住。

但很多傳統意義上的合作夥伴,比如運營商的整合商,在這方面的能力則是乏善可陳的,大家都在提大資料轉型,但似乎更側重在平台層面投入力量,在資料建模上鮮有動作或建樹,或者僅僅是蜻蜓點水。

可以這麼說,大多數傳統企業的合作夥伴,如果說是做bi的,更擅長的是取數或報表能力,資料探勘有些勉為其難,這似乎成為了其大資料戰略的盲點。

一些公司似乎也走入另乙個誤區,以為諮詢分析師可以起到建模師的職責,但大資料時代,更需要能自己操控資料,ppt也許是重要,但真要玩資料,還得見真功夫,不是提個取數需求,excel裡面透視一下就算是了。

曾經讓資深的諮詢分析師來幹建模師的活,也是非常差強人意的,說得再漂亮,ppt寫得再好,管理能力再高,在資料探勘面前也是乙個死。

大資料時代,滿足乙個企業的需求,需要從資料開始, 沒有這個能力,很難說有什麼新的增長機會。

其次,需要服務能力卓越的大資料技術公司。

大資料技術的特點決定了其必然是百花齊放的,封閉的技術體系並不現實,因此大資料技術支撐不可能再大包大攬,某些公司規劃很大,野心很大,一來就談paas,但具體某個產品出來問題太多,拿客戶當白老鼠。

做大資料平台或產品還是要講究點精益求精,少提點概念,好的東西自然會有人買賬,比如gbase,相反,則會被唾棄,這是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不會缺了誰就活不了,產品做深遠好過攤子鋪得太大。

阿里算有個paas,那也是對內運營千錘百鍊出來的,但他們的道路,並不可模仿,如數加這類平台元件大多通用性並不強,只能依託雲平台來進行**。

同時,大資料應用要求變化太快,技術一日千里,必然要求大資料技術公司擁有強大、快速的售後技術服務支撐能力,那種聽不見一線炮聲的產品研發模式,是缺乏競爭力的。

有些技術公司,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如何發家的,事情還沒做呢就先放一套規矩出來,比如產品化的原則,誠然,產品成熟後的確可以,但路還沒趟出來呢,就急著以產品路線挾制客戶,顯示出了其在大資料上的急功近利。

再次,能起到連線的公司,也孕育著巨大的機會。

中國移動提出了大連線的戰略,是有其深遠意義的,諸如運營商等擁有大資料的企業,到底缺什麼?

實際上是缺真實的市場需求,從全行業講,整個社會對於其資料的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舉個例子:

某個大型商場規劃專案,現在需要用資料來決策,商場會找誰要資料?

估計沒人會想到運營商也能做這事,即使聽說了,也對其報嚴重的懷疑,這是因為,雖然運營商資料有價值,但很少有機會能推出真正場景化的大資料產品,當前的一些驗真介面,或者依託傳統渠道走一波的產品形式,其實跟大資料關係不大,不能自己騙自己。

事實上,現在運營商的大資料產品大多還在概念和形象展示階段,實用性離商用還有不少距離,比如乙份商業分析報告,涉及職業,收入、習慣等標籤需求,估計沒有運營商能較為完整做出來,一方面是前期沒有足夠的需求輸入,另一方面自己也沒儲備,諸如職業等標籤,能做和已經有了畢竟是兩個層面的事情。

當前,市場真實的客戶與運營商還有著不少的距離,因此,深諳行業大資料需求的企業,能夠撮合最終客戶與運營商的企業,比如垂直諮詢服務公司,應有巨大的商機。

解決溝通問題,讓真實的需求暴露在運營商面前,讓其認識到差距,才可能有市場化驅動的建模和產品,運營商才有真正商業化、規模化變現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粘合劑的公司,必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對於商業分析報告,運營商提供標籤,諮詢公司提供垂直分析報告,兩者各取所長,就是一種很好的大資料生態形式。

很多企業現在還苦惱於沒有好的大資料商業模式,但實際上,哪有那麼多的商業模式,任何一種現存的商業模式結合你獨有的資料,就有廣闊的前景,關鍵在於你能做多深。

當然我們提連線不是讓合作夥伴囤積資料,一開始就抱有這個想法的第三方公司,是無法長期合作的,誰都不是傻子。

最後,數位化運營能力急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還是有前景的。

企業文化因素、大資料的高門檻、不擅長策劃和拓展,無大資料運營經驗,習慣坐等生意上門等因素,都較大抑制了大資料的發展,比如運營商,在傳統通訊產品運營上可能還有一些套路,但在較為高階的大資料產品上,人力資源和運營經驗則非常缺乏。

大資料技術人員當商務人員用,這是轉型期間無奈的選擇,但也孕育著合作機會。

面對大資料,我們的確缺失太多的能力,但我們的需求也確切切實實在改變,對於傳統合作夥伴來講,原有的地盤不會是永遠的,需要有一顆勇於改變的心,對於新的合作夥伴,則要抓住這個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與客戶共同成長。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測試?

左耳朵耗子發表了 我們需要全職的qa嗎?後,一石激起千重浪,贊成者有之,激烈反對者有之 有人說文中對qa的定義不對,還有人說以偏概全 的確,在需不需要專職的qa角色這個問題上,很難用乙個簡單的 需要 或 不需要 來回答。前兩天我寫了一篇對該文的回應文章,但由於文章寫就得比較倉促,很多觀點來不及完整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計算

本文選自 讓雲觸手可及 微軟雲計算實踐指南 一書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計算 我認為全球電腦市場的規模大約為5臺。ibm創始人托馬斯 j 沃森 thomas j.watson 1943 當我們站在微軟美國芝加哥資料中心一層的時候,資料中心管理人員告訴我這一層有好幾萬臺計算機,但是我們一台也沒看到。這是我見...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軟體人才

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山城,伏爾塔瓦河像一條綠色的玉帶穿城而過,橫跨在河上的十幾座古老和現代的大橋雄偉壯觀,市區那帶有尖塔或圓頂的古老建築,無論是羅馬式 哥德式 巴羅克式還是文藝復興式,都完好地儲存著,高高低低的塔尖毗連成片,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金碧輝煌。就在這布拉格之春,3月28日到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