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業系統的歷史 作業系統結構

2021-10-04 04:32:59 字數 810 閱讀 2499

unix家族: unix bsd是由伯克利在unix之上開發的開源作業系統。unix和c語言由乙個團隊開發,unix由c開發。

linux家族: 類unix的作業系統。安卓的核心也為linux kernel。

windows家族: 最初為dos系統。桌面佔統治地位,移動端與伺服器較為弱勢。windows作業系統讓不懂計算機的開始使用計算機。

還有很多面向不同的物件的作業系統。

簡單的作業系統:ms-dos(1981~1994)

不分模組的單體核心,用組合語言設計。

unix作業系統是1972由貝爾實驗室設計,用c語言設計(有可移植性)。

為了將核心盡量小巧,提出微核心的設計,盡可能把核心功能移植到使用者空間。功能作為程序,其之間通過核心的訊息傳遞機制進行協調。微核心為松耦合結構。

微核心設計代價:程式間互動要通過核心,進行多次拷貝,開銷較大。因此微核心在產業界應用較少。

速度快,主要在學術界有進一步研究。

exokernel(讀作xo kernel),與硬體打交道,完成硬體的

libos與軟體打交道,程式可以面向自己的libos,再統一面向exokernel。

libos與應用緊耦合。exokernel完成硬體的隔離。

在傳統os之下,虛擬出多個計算機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上虛擬出一台完整的計算機,包含全部物理環境。多作業系統共享硬體資源。

作業系統 二 作業系統結構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本文已收錄至我的github倉庫daydayup 使用者介面 程式執行 i o 操作 檔案系統操作 通訊 錯誤檢測 增值服務 資源分配 統計 保護和安全 作業系統服務 作業系統程式介面 系統呼叫 作業系統使用者介面 系統程式 既然作業系統有這麼多的服務,那麼我們平時是怎麼去使用作業...

作業系統歷史

第一階段 狀態機作業系統 1940以前 第二階段 單一操作員,單一控制端作業系統 40年代 輸入乙個命令,執行乙個庫函式 第三階段 批處理作業系統 50年代 將命令列成乙個清單,列印在紙帶上,乙個乙個地執行使用者程式 第四階段 多道批處理作業系統 60年代 乙個程式輸入輸出時,讓另乙個程式繼續執行,...

作業系統歷史

1.真空管與穿孔卡片1940 1955 無作業系統 使用過程,首先當時的計算機組成是這樣的,首先是輸入機,將已經穿孔的紙帶裝入 輸入機,然後把輸入機執行後的資料人工拿到計算機執行,再把計算機執行的資料人工拿到,印表機輸出結果。同時只能乙個程式設計師使用計算機資源 輸入機 計算機 印表機 都是人工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