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是如何應用資料分析來驅動人力決策的

2021-10-05 15:31:43 字數 3651 閱讀 3383

谷歌在資料分析決策方面,專門開發了一套決策模型(analytics value chain)。

谷歌自創立之初在公司文化上就深深地帶有創始人的烙印,公司文化屬於典型的工程師文化。公司內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任何決策不能拍腦袋,必須是資料驅動。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用資料說話,用資料去說服別人,並用資料推動決策。

谷歌自創立之初在公司文化上就深深地帶有創始人的烙印,公司文化屬於典型的工程師文化。公司內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任何決策不能拍腦袋,必須是資料驅動。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用資料說話,用資料去說服別人,並用資料推動決策。

資料驅動一切決策,hr管理也不例外。

在谷歌最早的ipo招股書明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不是乙個傳統意義上的公司,我們也不打算成為乙個傳統意義上的公司。」從hr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谷歌的hr自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也著力於將打造成為乙個非傳統意義的hr。其中最能凸顯非傳統的一點,就是hr需要完全通過資料來指導日常的所有工作和決策。

谷歌有專門的人力分析團隊(analytics),直接向公司人力副總裁匯報。分析團隊的背景也特別:1/3的人有mba學位,1/3有心理與行為學方面的博士學位,剩下的1/3擁有資料或統計分析方面的學位。

此外,在人力資料分析團隊內部,分別有專人對接每乙個其他hr職能部門,這樣來確保每個職能都能夠完全實現資料驅動決策。

谷歌在資料分析決策方面,專門開發了一套決策模型(analytics value chain)。

決策模型圖如下:

第一步:看法和觀點(opinion)

這一層主要是人最直觀的主**法。比如,人們常說:「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因為一直以來事情就是這麼運作的。」這就是一種看法,它並不代表事實。從人力分析的角度來說,需要避免只憑直覺看問題,應盡量拿事實說話,做到超越直覺。

第二步:資料(data)

hr各個部門原本都擁有大量的資料,比如組織內有編制、多少人員?一段時期內有多少人獲得了晉公升?多少人員離開了公司?

這些資料廣泛地散落在組織各處。但是這些只是停留在原始資料階段,尚無法被人所理解。只擁有資料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資料本身並不能自動解決任何問題。

第三步:衡量(metrics)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會對這些指標開始麻木,因為這些資料、指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無法幫助組織作出下一步的行動計畫。

第四步:分析(analysis)

第五步:洞見(insight)

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可以透過表面看本質,最終形成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洞見。

第六步:行動(action)

歸根結底,資料分析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基於對事物形成的洞見,接下來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制訂行動方案,並付諸於實施,最終幫助解決組織存在的問題。

我們來看乙個谷歌資料分析在實際工作中的經典應用案例。

谷歌有乙個人力團隊叫人員與創新實驗室(people and innovaiton lab),工作是負責從長期角度解決組織中存在的人員難題,通過創新的解決方案來幫助組織實現變革。實驗室曾經負責了乙個管理者發展專案,叫氧氣專案(project oxygen)。

專案的起源很有意思:谷歌創立早期,創始人佩奇認為公司具有典型的工程師文化,不太理解到底管理者(people manager)在組織中能夠有什麼大的作為。甚至覺得,管理者這種非常具有官僚特徵的職位的存在,在組織中只會讓人覺得礙手礙腳。

後來佩奇一聲令下,我們乾脆把管理者這種職位取消了吧。所有工程師一律向他本人匯報。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出所料,管理者崗位的取消並沒有帶來組織效率的提公升,反而讓組織陷入了巨大的混亂。無奈之中,谷歌後來又重新恢復了管理層。

當時,谷歌內部已經有一些與管理者相關的人力資料,一類是績效反饋資料,這個是管理者對員工的自上而下的反饋;另一類是員工調研資料,這個是員工對管理者的自下而上的反饋。

接下來把這些資料切分出四個分位:尤其重點關注最上面的25%和最底部的25%,然後具體來看每個分位的管理者具體的表現如何。相關的衡量指標包括了:團隊工作業績、團隊成員的幸福度打分、團隊成員離職率,等等。

經過分析,人們發現乙個管理者的表現好壞對以上指標存在巨大影響,最上面的25%的管理者的這些指標遠遠好於最底層的25%的管理者。最後的結論:乙個優秀的管理者對公司至關重要。

接下來一步的工作,找到可以幫助管理者提公升的方式,讓他們都可以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在這一步,谷歌做了兩項工作。第一項:設立優秀經理獎(great manager award)。如果要提名優秀經理,提名者必須寫清楚他有哪些具體的事例和行為表現。通過對所有提名的解碼,谷歌可以提取出優秀管理者的共同之處。

另一項工作,對所有經理開展面談。面談之前,面談雙方並不知道被面試者是否屬於優秀經理之列。所有面談結束之後,把面談結果彙總分析、解碼,從中找到優秀經理和非優秀經理到底都有哪些共同之處。

上述工作的產出,便得出了谷歌的優秀管理者所具備的8項行為特徵

1. 是乙個好教練;

2. 對團隊授權而不是做細節管理;

3. 非常關心團隊成員的事業成功及個人福祉;

4. 工作成效高,並且結果導向;

5. 是乙個良好的溝通者,願意傾聽和分享資訊;

6. 能幫助下屬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7. 能為團隊設定清晰的願景和戰略;

8. 具備重要的崗位技能,能對團隊提供建議。

此外,谷歌還提煉出了導致經理們陷入麻煩的3大原因

1. 過渡期充滿挑戰(比如,突然被晉公升、被新招入並缺乏相關培訓,等);

2. 在績效管理和職業發展方面缺乏一套持續穩定的方法和工具;

3. 在人員管理和溝通方面花了太少的時間;

有了以上發現之後,谷歌就開始通過以下渠道來定期評估和發展管理者:

1. 一年兩次的員工對管理者的向上反饋調研(聚焦在8項行為特徵方面);

2. 每年的優秀經理頒獎,發現管理者中的典範;

3. 管理者培訓;

4. 新經理溝通課程,讓新經理知道公司對他們的具體期望是什麼。

最後,我們再用谷歌的資料分析決策模型來復盤一下整個專案過程:

1.看法- 大家覺得管理者對谷歌的績效沒有影響,貢獻不大;

2.資料- 組織內有大量跟管理者相關的資料,主要來自於績效管理和員工調研;

3.衡量- 大部分員工對經理的調研評分還不錯;

4.分析- 優秀經理擁有較低的員工流失率和較高的團隊績效;

5.洞見- 提煉出與管理者相關的8項正面行為和3大負面原因;

6.行動- 發起由員工打分的聚焦8項行為的管理者調研,建立機會幫助管理者之間相互交流最佳實踐。

資料分析

人力決策

決策模型 

資料分析是模型驅動還是資料驅動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理解清楚模型驅動與資料驅動兩個詞的含義。到底什麼是模型驅動?從認識世界的角度來講,我們理解的制度 禮儀 道德等等,基本上都可以理解為模型,通過這些模型,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然而在資料側,在業務理解上,也可以類似地理解。我們需要梳理一...

如何利用資料分析來提高專案成果

d1net觀察 大資料和相關業務正在逐漸顯現其價值,到2019年,全球大資料和業務分析的收入預計將增長到超過1870億美元,到2020年,專案管理行業預計收入將達到5.81萬億美元。下面是一些企業如何利用資料分析來提高專案績效的例項。gartner副總裁兼分析師ted friedman 以下三個趨勢...

如何自己找資料分析專案來做

知乎熱答 因為自己在工作中會處理許多酒店相關的資料,在看見這個資料集的時候,有種莫名的熟悉感。資料分為彙總版和明細版兩類。可從彙總版入手熟悉後,高階使用完整版挖掘更多資訊。calendar 資料為短租 時間表資訊,包括 時間 是否可租 租金和可租天數等等。neighbourhoods 資料為北京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