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楊選輝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2021-10-13 11:20:03 字數 3196 閱讀 4418

spcontent=本課程按照傳統的結構化開發方法由淺入深、完整地介紹了資訊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的全過程;還著重介紹了當前最為流行的物件導向的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

課程精選了開發過程中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進行了詳細介紹,盡可能讓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裡掌握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最重要、最核心內容。

—— 課程團隊

課程概述

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成熟、消亡或更新的過程,資訊系統也不例外。資訊系統從申請立項、確定功能、設計,到成功開發投入使用,並在使用過程中不斷修改、增補和完善,直到它不再適應新的需求被淘汰,被新系統替換,這種週期迴圈稱為生命週期。資訊系統的生命週期可以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執行和維護等5個階段。

基於資訊系統生命週期的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在實踐中發展最為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本課程按照傳統的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由淺入深、系統地介紹了資訊系統的規劃、需求分析、設計、實施、執行與維護的全過程;然後還著重介紹了一下當前最為流行的物件導向的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

本課程精選了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進行了詳細介紹,注重可讀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讓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裡掌握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最重要、最核心內容。此外,課程內容按照教學規律進行了精心設計,按照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了合理編排,從理論到方法,再從方法到實踐,重點突出了例項教學。

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熟悉和掌握資訊系統的開發流程及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建立資訊系統開發的總體思路,培養具有開發資訊系統的初步能力,為今後從事資訊管理和資訊系統的使用與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授課目標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是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等專業的必修主幹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大家樹立開發資訊系統的巨集觀思想,培養學生掌握資訊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和維護管理的基本方法,為使用和開發資訊系統奠定紮實的基礎。

課程大綱

預備知識

本課程的先行課:計算機基礎、資料結構、高階語言程式設計、資料庫原理等。

證書要求

課程總評成績=單元測驗(40%)+4次作業(40%)+考試(20%)。

其中4次作業,每次10分,採用互評方式打分。作業互評最少個數為5個,未參與互評得分為50%比例,未完成互評得分為80%比例,全部完成互評得分為100%比例。

本課程總評成績在60分及以上的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付費申請認證證書。平台不提供免費證書。本課程獲取證書的要求為:60<=課程總評成績<85分可申請合格證書,85<=課程總評成績可申請優秀證書。

參考資料

[1] 楊選輝.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2] 麻志毅.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 李洪波,鄒海林.企業級典型web資訊系統專案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4] 薛均曉,李占波等.uml系統分析與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5] 胡智喜等.uml物件導向系統分析與設計教程.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6] 楊律青.軟體專案管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7] 邵維忠,楊芙清.物件導向的系統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 邵維忠,楊芙清.物件導向的系統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常見問題

q :  資料流圖的組成符合和資料字典包括的條目的對比。

a :資料流圖有4種基本符號:資料的源點或終點、資料的加工、資料儲存和資料流。

資料字典是關於資料流圖中各種成分詳細定義的資訊集合,可將其按照說明物件的型別劃分為4類條目,分別為資料流條目、資料項條目、資料檔案條目和資料加工條目。

q :變換分析和事務分析的區別。

a :  兩者前兩步一樣,根據第三步胡判斷後採用不同的分析過程。

變換分析的設計步驟如下:

(1)複查基本系統模型。

(2)複查並精化資料流圖。

(3)確定資料流圖具有變換特性。

(4)確定輸入流和輸出流的邊界,從而孤立出變換中心。

(5)完成「第一級分解」。

(6)完成「第二級分解」。

(7)根據系統設計原理和優化規則,精化所得到的系統結構雛形,改良軟體質量。

事務分析的設計步驟如下:

(1)複審基本系統模型;

(2)複審和細化系統的資料流圖;

(3)確定資料流圖中含有變換流特徵還是含有事務流特徵;

(4)識別事務中心和每一條操作路徑上的流特徵。事務中心通常位於幾條操作路徑的起始點上;

(5)將資料流圖對映到事務型系統結構圖,包括:輸入分支、分類事務處理分支(排程)和輸出分支;

(6)分解和細化該事務結構和每一條操作路徑的結構;

(7) 利用一些優化規則來改進系統的初始結構圖。

q :  pdl語言與結構化語言的區別。

a :pdl語言的構成與用於描述加工的結構化語言相似但又有區別:

相似之處:是一種介於自然語言(英語或漢語)和形式化語言之間的半形式化語言。

主要區別在於:由於pdl語言表達的演算法是編碼的直接依據,因此其語法結構比結構化語言更加嚴格並且處理過程描述也更加具體詳細。

q :  白盒測試法和黑盒測試法的區別。

a :  乙個從內部,乙個從外部。

白盒測試方法把測試物件看作乙個透明的盒子,它允許測試人員利用程式內部的邏輯結構及有關資訊,設計或選擇測試用例,對程式所有邏輯路徑進行測試。通過在不同點檢查程式的狀態,確定實際的狀態是否與預期的狀態一致。邏輯覆蓋和基本路徑測試是兩種常見的白盒測試技術。

黑盒測試是功能測試,因此設計測試用例時,需要研究需求說明和概要設計說明中有關程式功能或輸入、輸出之間的關係等資訊,從而與測試後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黑盒測試技術不能取代白盒測試技術,它是與白盒測試技術互補的方法。黑盒測試很可能發現白盒測試不易發現的其他不同型別的錯誤。用黑盒技術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一般有4種:等價類劃分法、邊界值分析法、錯誤推測法和因果圖法,

但沒有一種方法能提供一組完整的測試用例以檢查程式的全部功能,在實際測試中應該把各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q :系統測試與除錯的區別。

a :系統測試是為了發現程式中的錯誤而執行程式的過程。具體地說,系統測試是根據系統開發各階段的規格說明和程式的內部結構而精心設計出一批測試用例(包括測試的資料和預期的輸出結果),並利用測試用例來執行程式,以發現程式錯誤的過程。

系統除錯是指在成功地進行了測試之後,進一步診斷和改進程式中存在的錯誤過程。它由兩部分工作組成:確定存在程式中發生錯誤的確切的性質和位置;對程式進行修改和排除。

系統測試的目的是盡可能多地發現程式中的錯誤,而除錯則是在進行了成功的測試之後才開始的工作。

資訊系統分析方法

一 為業務分層 資訊系統顧名思義就是管理資料的系統,而資料就是企業業務辦理過程中產生的,所以信 息系統的建立必須圍繞企業的業務展開。企業的業務數不勝數,如何來組織?答案就是 根據業務的重要性,劃分業務層次。一般情況下,四層就足夠了,分別為 a基本業務 企業最核心的業務 b重要業務 c一般業務 d延伸...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流程建模

為了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在資訊系統分析階段,需要對企業過程進行系統化描述和改進。企業或者組織可能已經在各類檔案中對企業過程有或多或少的描述,但是不利於在不同人員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業務流程分析與建模 乙個具體的業務流程由多個連續的活動組成。複雜的流程還可以劃分子流程。業務流程往往是跨部門的,比如入學...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專業英語彙總

資訊系統規劃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 isp 整合資訊系統結構 aris 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icam 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關鍵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