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浪潮之巔》

2022-02-22 20:48:50 字數 1203 閱讀 8656

在《浪潮之巔》裡,吳軍在講述著名的部落格服務商blogger的創始人埃文·威廉士時曾寫到:「幾年前大家普遍認為blogger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時機和運氣,但是當埃文·威廉士再次創業,兩年後又搞出了風靡世界的twitter時,大家回過頭來看blogger的創始人,才覺得他們在商業眼光、技術方案和時機把握上都是一流的。」

而通讀整部《浪潮之巔》,比起書中提到的諸如摩爾定律/反摩爾定律、70-20-10定律、基因決定論等規律,我覺得決定各家公司、各項技術、各個產品興衰成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其實就是商業眼光、技術方案和時機把握這三要素。

在這三要素中最具決定性的是技術。**成就了at&t、大型計算機成就了ibm、pc成就了inter和微軟、網際網路成就了思科、雅虎和google,相反地,在基於模擬訊號的第一代移動通訊中獨占鰲頭的摩托羅拉,在向第二代移動通訊的轉型中行動遲緩,最終被nokia超越,並逼至了生存的邊緣。所謂的浪潮從根本上說就是技術的浪潮,沒有at&t也會有bt&t,把握技術發展的潮流甚至引領了技術的發展不一定可以成為偉大的公司,但偏離了潮流,則一定只能成為失敗者。

好的技術離不開好的商業模式的支援,比如施樂最早開發出了互動式圖形介面的計算機作業系統,但如果沒有蘋果和後起的windows,命令列作業系統被替代的時間或許還要推遲很多年;又比如摩托羅拉擁有最先進的晶元製造技術,但inter通過強化產品的相容性並與微軟結盟等商業措施,最終以弱於摩托羅拉的產品在晶元領域擊敗摩托羅拉;當然最典型的例子是蘋果與ibm-pc的競爭,80年代的麥金托什比同期的ibm-pc在技術上領先一代,但ibm開放相容的策略促成了微軟、inter、dell等的大發展,進而壟斷了個人電腦市場,而堅守封閉策略的蘋果,由於在硬體和作業系統等主要領域腹背受敵而每況愈下,微軟最火紅的90年代,恰恰是蘋果最黯淡的10年。

時機也非常重要。比如書中提到的由甲骨文在90年代開發的web pc,其設想類似於google使用chrome os的筆記本,把運用、儲存全放到雲端,但在網速很忙、網費很貴、網上運用極其稀少的90年代,這個產品所包含的「雲計算」的概念就顯得過於超前了,同樣命運的著名產品還有蘋果在斯卡利時代推出的newton pda,他們都是不錯的產品,也都預示了未來,但時機不對決定了它們只能是未來明星的鋪路石。

不過比起技術和商業,時機其實是最難把握的乙個部分,拋開無法言說的運氣的成分,把握時機需要的其實是歷史的眼光,而建立「歷史的眼光」其實恰恰是我個人認為《浪潮之巔》最有意義的地方,吳軍的寫作並沒有停留在分析案例闡述一般的技術規律、商業規律上,他借案例理清了整個資訊產業發展的脈絡,建立了乙個從過去看現在、看未來的座標。

吳軍《浪潮之巔》

觀後筆記 1.風投會問你的問題 公司的目的 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分析下為什麼現在創業,即證明市場成熟 市場閨蜜 分析下對手 產品及開發計畫 商業模式 創始人及團隊介紹 要多少錢,怎麼花 乙個比較尖銳的問法 bat有在做嗎,有的話,那你別做了。沒有的話,他們為什麼不做,你認為他們都不想做,我看不會...

《浪潮之巔》隨想

這幾天把吳軍老師的 浪潮之巔 看完,思緒萬千。這本書講述了it這塊無硝煙的戰場上各巨頭火拼的歷史。看這本書的時候著實讓人血脈噴張,想要大幹一場的衝動。從 浪潮之巔 我們看到,從at t的語音資料交換為主的業務的稱霸到思科的文字資料交換為主在網路通訊裝置上稱霸,從最初的wintel的格局現在googl...

讀《浪潮之巔》

我真是井底之蛙,讀了此書才知道,原來it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了,我出生之前的6 70年代,很多美國的8 9歲的孩子都開始學習程式設計了。程式設計只是一項普通的工作,而非之前所認為的高精尖的科學。雖然起步較晚,大學時候也沒有好好學習相關基礎知識,但遲到總比不到要好。不斷積累,不斷關注新技術,每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