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及生命週期

2022-05-17 11:22:02 字數 1599 閱讀 3814

軟體工作的範圍不僅僅侷限在程式編寫,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軟體生命的週期,

如軟體的基本概念形成、需求分析、設計、實現、安裝部署、執行維護,直到軟體被跟新或替換新版本。

軟體工程還包括很多技術性管理工作,例如過程管理、產品管理、資源管理和質量管理,在這些方面也逐步建立起了標準和規範。

軟體的生命週期可以分為6個階段如圖示:

軟體工程研究的領域涉及軟體的方方面面。至少包括人員管理、專案管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編碼、測試、質量管理和配置管理。如圖4.2所示

如圖4.3所示                  

20世紀60年代。「軟體危機」就已經出現。

針對「軟體危機」,人們提出了軟體工程化的概念。軟體工程化概念首次出現在2023年的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議上。

這一時期主要提出了zhuming著名的「瀑布模型」,然而軟體測試作為瀑布模式的乙個獨立階段出現,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隨後的軟體開發主要以結構化的分析和設計、結構化的編碼和測試為特徵。

20世紀70年代初,「軟體工廠」的概念出現,主要圍繞軟體過程和軟體復用展開研究,使軟體工程思想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這一時期主要提出了「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思想,軟體測試在這一階段有新的挑戰,尤其是單元測試方法的改變。

20世紀80年代後,軟體生產進入以過程為中心的階段。

提出了過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個體軟體過程psp、群組軟體過程tsp等模型。軟體測試在這個階段更加強調與開發協作!

軟體不是乙個人開發的,是一大幫人一起開發的,因此需要溝通、協作、需要大家遵循一定的流程和做事方式,這是「軟體過程」,如圖4.4

「瀑布模式」嘗試從軟體過程的角度解決「軟體危機」。

但事實證明這種簡單的階段劃分並不能完美地解決軟體工程化問題。後來陸續提出了快速原型法、螺旋模型、噴泉模型等對「瀑布式」生命週期模型進行補充。

軟體工程的目的是提高軟體的質量和生產率,最終實現軟體的工廠化生產。採用軟體工程模型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專案成功,

並且每次都成功。決定成功的三個因素如圖4.6

摘自:《軟體測試技術大全》

軟體工程生命週期

產品 pm 後端 rd 前端 fe 測試 qa 人員輸入 輸出評審參與人員 備註需求分析 產品客戶需求 需求規格說明書 prd prd出完後,進行需求評審 全員參與評審 ui設計 ui ue prdui ue圖 ui ue圖出完後,進行評審 全員參與評審 ui 側重檢視展示,主要體驗樣式和邊距 ue...

軟體工程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各階段 1.軟體開發最初的工作應是問題定義,也就是確定要求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然後要進行可行性研究,決定該問題是否存在乙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3.接下來應該進行需求分析,也就是深入具體地了解使用者的要求,在所要開發的系統 不妨稱之為目標系統 必須做什麼這個問題上和使用者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 ...

軟體工程 軟體的生命週期

1 需求分析 軟體設計 構建 編碼 單元測試 綜合測試 整合 系統測試 維護 1 需求分析 起始 軟體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軟體為哪些人服務,軟體性質,軟體的邊界 可行性分析 獲取 業務需求 功能需求 使用者需求 用例 細化 詳細的使用者場景 協商 衝突 資源有限,使用者要求很高 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