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 收斂 阿里巴巴 發散

2022-10-04 06:45:08 字數 3392 閱讀 9127

主動求變——你大可以如此理解阿里雲智慧型的這次戰略變革。老道的戰略思想家馬雲老師給阿里巴巴定調的同時,也給阿里雲畫了個圈。

用數學意義上的收斂和發散來定義阿里雲和阿里巴巴,收斂與發散反映著有無極限,阿里雲收斂於某一邊界,阿里巴巴則發散於無限可能,阿里雲的收斂是阿里巴巴發散的前提條件。

為何說阿里雲收斂,阿里巴巴發散呢?

3 月 21 日的阿里雲北京峰會上,阿里雲的黑白色logo「染」上代表阿里的橙色,在場觀眾並不覺得有什麼違和感,在阿里雲事業群公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型事業群,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鋒(行癲)兼任阿里雲智慧型總裁之後,阿里雲本就該是這樣的定位。

回到集團是第一步,如果說之前阿里雲出生於阿里,馳騁於曠野,那麼在組織變革後,阿里雲首先要扛著阿里巴巴前進,然後才是順著阿里巴巴的既定方向「指哪打哪」。

阿里雲也不是全無收穫,逍遙子張勇在架構調整內部信中提到,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慧型化能力,包括機器智慧型的計算平台、演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架構平台、排程平台等核心能力,將全面和阿里雲相結合,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

峰會上行癲對此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他表示,從阿里雲到阿里巴巴的雲,阿里雲智慧型的新定位是——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阿里巴巴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台。

新定位有兩層含義,行癲透露,目前阿里60%-70%流量跑在公有雲上,阿里計畫用 1 到 2 年時間讓所有流量都跑在公有程式設計客棧雲上,這是阿里集團去年做的決定。

阿里集團以後自己用的技術產品會跟阿里雲上的產品保持一致,技術和產品都將先登陸阿里雲平台,不管阿里集團內部還是外部,基本在同一時間獲得阿里雲最新技術能力,阿里巴巴經濟體內的to b服務都會通過阿里雲平台對外輸出。

阿里巴巴需要阿里雲智慧型

細心者不難發現,逍遙子張勇在闡述阿里巴巴願景的表述已經改為——「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相比最初的願景就多了「在數字經濟時代」這個限定條件。時代在變化,阿里雲智慧型的存在就是要滿足阿里巴巴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需求。

另外乙個大的變化是阿里本身,阿里巴巴不再是一家電商公司,甚至不再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阿里已經形成了乙個橫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領域的乙個獨特的數字經濟體」,張勇如此描述。

阿里巴巴經濟體要成長,要對外賦能,阿里雲智慧型平台就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慧型化技術基礎設施。在組織設計和組織能力上,阿里雲智慧型是為阿里巴巴未來 5 年到 10 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

馬雲最後一次作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寫給股東的信中提到, 9 年前阿里巴巴已經轉型為一家技術公司。阿里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上的全面布局和準備,正是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製造業進行變革打下基礎。

數年前,阿里巴巴的標籤還是運營小二,跟技術絲毫不沾邊,bat另外兩家的老大多少都是技術出身,馬雲大概是戰略規劃師出身吧。一如十年前馬雲並不懂雲計算的技術一般,他現在也不需要知道阿里雲智慧型到底在程式設計客棧做什麼,只需要知道雲計算和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匹配,這個理由就足夠充分到支援阿里雲智慧型成為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

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是人才戰略、組織戰略、未來戰略,阿里雲智慧型集合了阿里的技術人才,甚至包括達摩院,組織架構公升級,與阿里巴巴未來願景同步調,這都印證著阿里巴巴需要阿里雲。

即使是達摩院也要講究落地,阿里技術導向兼顧研究和商業價值,為製造業、零售業、金融業等行業創造價值,過去兩年,這個價值已經在零售業顯現,在中國,阿里用技術讓 20程式設計客棧 萬家零售業門店實現了線上和線下一體,開啟了新零售之路。

本次阿里雲重新確立三個戰略投入方向,分別是零售、金融和數字**,被精心挑選出來的三個方向首先適配於阿里巴巴,阿里電商出身,支付寶螞蟻金服做的也不錯,對行業全流程的了解讓其能很好的對外輸出技術能力,至於數字**,不管是阿里雲還是阿里巴巴,都不想錯過這塊蛋糕。

在雷鋒網看來,胡曉明讓阿里雲的技術夢想和商業夢想得到融合和實現,張建鋒要讓阿里雲和阿里巴巴的技術夢想和商業夢想融合並實現。

乙個有趣的思考,阿里雲曾被視為「再造乙個阿里」的使命擔當者,當下阿里巴巴年收入已經超過兩百億,還處於高速增長期,市場空間廣闊,雷鋒網也並不懷疑阿里雲若獨立將成長為一家巨頭公司,和阿里巴巴交相輝映。問題是兩家公司若不併軌,是否會各自發展,錯過阿里巴巴的下乙個輝煌十年?或許是小願景讓位於大遠景,馬雲和阿里巴巴董事局已經做了選擇。

在阿里雲峰會舉辦同期,華為生態夥伴大會也在召開,兩大廠商隔空鬥了一回法。一場邊界之爭就此展開,在生態層面,阿里雲第一次闡述了「練好內功被整合」的理念,同時行癲表態,「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

另外一邊,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華為 2010 年開始提被整合,本次華為方面著重強調「huawei inside」,指出其是在「被整合」基礎上的進化,「上不做應用」也是華為的「三不」口號之一。

營銷概念如何不必討論,雷鋒網(***:雷鋒網)好奇的點是華為雲和阿里雲為何越來越像,甚至包括越來越多的雲計算大廠,都強調生態和邊界的重要性。

答案在於面對高速增長的市場,雲計算廠商是做大蛋糕,還是分現有的蛋糕。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 2019 年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將首次突破10%,達到11.3%。研究表明,一旦一項技術的滲透率超過10%,將會進入加速增長階段,高盛**,雲服務市場將繼續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增長到 2021 年。

如此之大的市場盤,沒有一家能獨自吃下。網際網路行業的贏者通吃不適用,所以阿里要向傳統it行業學習渠道、學習生態、學習邊界,it行業如果固步自封自有雲廠商來顛覆它,所以華為要向網際網路行業學習銷售、學習服務、學習商務。

裝置廠商由下而上,慢慢觸及服務,網際網路廠商由上而下,開始提供裝置,雲計算的兩大類廠商和諧的趨同。

除了生態方面,阿里雲要做被整合的雲外,行癲還闡述了另外三個維度,技術角度:達摩院加持的雲;產品:資料智慧型的雲;商業:最佳實踐的雲。

阿里雲智慧型中的「智慧型」二字意味著什麼?

三者是相互遞進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行癲在現場的提到了乙個詞很有意思,「持續擴大雲的技術代差」,關於技術代差還有更有意思的乙個詞——技術代差遞補性,指當一項具有代差的全新技術出現時,由於它自身的不完備性,往往需要現有技術作為其補充,與之形成在技術上的「高低搭配」。

因此新技術並不能夠完全取代現有技術而主宰整個市場,但是隔代技術卻可以,比如固定**並沒有立刻取代電報,但移動**直接將電報三振出局。「智慧型」會是雲的隔代技術麼,這並不十分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智慧型」將雲送入爆發軌道。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阿里雲收斂指的是阿里給自己設立的邊界,放棄了網際網路打法的阿里雲找到了正確的路徑,阿里數萬名員工全做雲也撐不起百行百業的個性化需求,行業si、isv等的存在負擔著觸達最後一公里的角色,這一點在雲計算時代是不能被取代的。

阿里巴巴發散指的是阿里巴巴在雲之上的無限可能性,也只有阿里雲限定了自己,阿里巴巴才有輸出技術和平台的空間,說阿里是為了產業網際網路也好,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也罷,阿里雲自然而然的成為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換來的是阿里巴巴的想象空間。

對應阿里雲本屆峰會的主題「十年再出發」,阿里雲用過往十年開創了中國的雲時代,下乙個十年,希望雲不需要再被感知。

本文標題: 阿里雲『收斂』 阿里巴巴『發散』

本文位址: /news/comment/212904.html

阿里巴巴AI Pandas

1.series 主要用於處理一維資料,一般由乙個陣列的資料構成。2.dataframe 主要用於處理二維資料。from pandas import series,dataframe series eg import pandas as pd s1 pd.series 1,2,3,4 s1 0 1 ...

阿里巴巴用人標準 馬雲

2001年的時候,我犯了乙個錯誤,我告訴我的18位共同創業的同仁,他們只能做小組經理,而所有的副總裁都得從外面聘請。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從外面聘請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懷疑過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總裁或董事。我的經驗是 必須依賴並關心員工。你的員工,你的團隊是唯一能夠改變一切的力量。員工是幫助你實現夢想...

阿里巴巴總裁馬雲語錄

業內對馬雲的評價是 乙個有著和拿破崙一樣身高,也同樣有著和拿破崙一樣巨集圖大志的杭州人。這位最早在中國開拓電子商務應用並堅守在網際網路領域的企業家,曾經創造了中國網際網路商務的眾多第一。奇蹟之上如何再生奇蹟?今年8月11日,阿里巴巴雅虎在北京宣布簽署合作協議。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