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全球價值

2021-04-09 07:55:10 字數 4739 閱讀 7357

全球價值涉及三個重要的層面:一是作為全球價值前提和目的的人,其倫理表達是人權;二是維繫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理想的制度,其倫理表述是民主政治;三是人類社會與其相對應的自然世界之間的和諧關係,其理論表述是生態平衡。這三個層面的內容同時也構成了不同國度毀容不同領域內學者們討論全球價值的共同基礎。在這些討論中,佔世界人口最多、民族共同體持續時間久遠且文化發展多姿多彩、經濟建設充滿活力的中華民族的經驗是值得認真總結並與其他民族的經驗進行交流,最終貢獻於人類文明的。眾所周知,2000多年以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傳統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所以,對儒家傳統中主流價值觀的反思頗可以折射出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主要內涵。

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

如果僅用乙個概念來囊括儒家傳統的主流價值觀,那麼「天人合一」大概是表達此概念最好的選擇了。因為它蘊涵了從中國人的宇宙生成論、宇宙本體論、論理學、人生論到知識論等諸方面的內容,也表達了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宗教情懷,因此也可以將之視為儒家傳統中最核心的概念。在儒家的傳統中,天人關係在夏商周三代人們的宗教實踐和精神探索活動中既有零星的反映,及至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和孟子,天人關係更得到了深入的反思和理論意義上的強化,最終到西漢,經過董仲舒的系統闡發,天人關係便被系統地解釋為粲然明備地天人合一思想,確立了其在儒家傳統中的核心思想地位。

在探索天人關係到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過程中,歷代儒家的學者首先闡發了關於「天」的一系列思想,其次是與人相對應的「人」的思想,最後便形成了「天」「人」關係的和諧的價值取向,名之為「天人合一」。

與「天」聯絡而形成的最主要的乙個概念是「天地」。這個衍射的概念不僅是儒家宇宙生成論的前提,也是人生論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繼續衍射和深化的有「天下」、「天良」、「天理」、「天倫」、「天命」、「天意」、「天德」、「天道」等具有倫理意味的概念。儒家在詮釋這些概念的時候,都以「天」字暗示了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從而也使得這些具有倫理意味的概念具備了現在所說的「全球倫理」的性質。這是討論「天人合一」與「全球價值」的乙個基本前提。

二、 天人合一的生命情懷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全球倫理」並不是乙個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價值系統,而是乙個邏輯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價值系統,所以它也稱為普世倫理。這一點正好可以和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相互發明。其所以「為公」是基於關愛「天下蒼生」的生命情懷,惟其如此,社會的發展才會遵循「大同」的原則,才具有超越時空侷限的思想魅力。遠在秦漢時期,儒家的學者就明確論述了這樣乙個理想的倫理體系:「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與於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謂大同。」這個倫理體系的關鍵是「為公」,只有為公,它才具有普遍性,廣行於「天下」;才具有必然性,即「大同」。在「為公」的前提下,「天下」可以與「大同」相統一,即「天下大同」。儒家認為,凡普遍的都是不然的,只有是天下之人,就一定有關愛同樣屬於生命的蒼生萬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情懷,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根據儒家的經驗,普遍性是與時間和空間緯度內的實踐密切相關的,這一點可以直接用「天下」來描述;而必然性則是對於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所以,「大同」在儒家傳統裡可以是理想的社會,在道家的傳統裡可以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境界,在雜家的思想裡則是統一的宇宙萬物。與「天下」相比,「大同」離人們的直接經驗更遠,其抽象的必然性更不容易直觀地描述,所以,儒家關於全球價值或普世倫理的談論,更多的是與「天下」及其諸多衍射的概念聯絡在一起的。

先秦儒家的「天下」實際上是乙個具有直觀經驗的地理概念,其空間範圍大約是當今河南。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及相鄰的安徽及江蘇的小部分地區。傅斯年說:「孔子之『天下』,大約即是齊魯宋衛,不能甚大。」孔子生長在魯國,其可以周遊的列國當然也就是當時的「天下」,那固然是他及其**們的直接經驗,但他在將這些經驗反思為倫理價值時,「天下」卻被賦予了超越地理空間的意義。他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這裡所說的喪禮也是具有普世性質的,其經驗可以侷限於地理空間意義上的「天下」,但其價值取向則是普遍而必然的,因為子女的生命依賴於父母最初三年的養育是普遍而必然的,這不待地理空間的大小差異而有多不同。所以,由「天下之道喪」要表達的是「仁」的普遍倫理,其依據是對於人的生命之情的反思,超越了生理、地理的侷限而達於倫理。也正是基於此普遍的倫理孔子批評不願意遵守此倫理準則的學生宰予。斥他不仁,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僅從「天下為公」和「天下通喪」這兩個概念中,可以推知「天下」所蘊涵的普遍而必然的普世倫理意義以及成為其最直接經驗的生命親情基礎。對於人來講,「天下」多蘊涵的普世價值都是「命中註定」的,因此,也是「天命」;既然是「天命」它也就蘊涵著人的生命,亦即「性命」。從「天下」、「天命」到「性命」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必然性道理和體驗萬物生命的真切情懷,因此《中庸》開宗明義地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在這裡,「天」作為乙個宇宙本體規定著生命的發育、存在和價值之源,而人的生命正是體現這個本體的踐行者,由他來彰顯「天」的普遍倫理價值。在「天」的化生宇宙萬物的原理中,本身就蘊涵著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像漢代的思想家趙岐在註解《孟子·盡心上》中「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一句時所說的:「天道蕩蕩守大無私,生萬物而不知所由來。」既然「天」是生育宇宙萬物的無私道體,那麼,其中的普遍倫理該由萬物中的哪一種生命來彰顯、來傳播呢?這其中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嗎?孟子認為要靠人的生命來彰顯和傳播,這就是「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修身、立命」。在「天」所造就的宇宙萬物之中,何獨以人而擔此重任呢?荀子說是因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他這裡所說的「義」即是一種人倫道義。在他看來,人身上所獨具的「義」是人的理智對於生命情懷所反思的結果:「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人與其他萬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的理解,有了理智就能夠辯明親情和倫理,將這種親情和倫理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就進入了儒家所謂的「聖人」境界,所以孟子和荀子在這裡所說的人倫就是人的生命情懷,對於蒼生萬物而言,就像幾何學中的定律一樣,它也是普遍和必然的。對人倫的普世性的理解,雖然發自生命情懷,但其生命的起源和最高的邏輯依據仍然是「天」所蘊涵的價值,不過它不是出自於上帝的神蹟的敬畏,而是出自於對生命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

三、 天人合一與全球倫理

「天」既然是宇宙萬物的生命之源、其發育出的「天理」也就成了宇宙萬物的所以然之故及其當然之則,這便是《詩經》中的名句「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所講的意思。人是萬物之一,儘管是所謂「最為天下貴者」,其倫理仍然也只是「天理」中的一部分,所以,通過「天理」和萬物亦可知曉人的倫理和人。因此,天與人又不能不是合一的;由「天」所啟發的倫理也不能不是普世性的。也恰好是這種「天人合一」的特點。儒家的普世性的宇宙生成論又不能不是倫理的,因為它的倫理起點和動力是生命與親情,這就將表達宇宙萬物之「天」與表達生命與親情的「人」自然統一起來了。作為儒家「群經之首」的《周易》上有兩段話,倒是頗能說明「天人合一」所啟發的普世倫理意義:其一說:「大哉幹『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其二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是幹,它給人的啟示是生命的起源和無限活力;天也自然涵蘊著地,它是天所造地生命地承載體,同時也通過其所承載地生命啟示出天地道德涵義。所以,「天人合一」是普遍而自然地,同時也是具有倫理意味地。當然,普遍而必然的價值可以是邏輯的,因而是哲學化的;可以是對於神蹟的驚恐,因而是宗教信仰的;也可以是出於對生命的感恩戴德,因而是倫理的,此倫理我們所說的生命情懷。儒家傳統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所表現的顯然是感恩戴德式的倫理的。司馬遷將儒家傳統這種出於生命親情的普世倫理說成是「報本返始」:「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諸本也。人窮則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報本返始」即是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普世倫理。此判斷之於西方的**教傳統亦然。西方的宗教學者分析人們對9.11恐怖襲擊的第一反映時發現,他們本能的表達幾乎都是「我的上帝!」西方人的創世與救贖都是上帝的事,一如中國人生命之始終都是天的事,所謂「人命關天」既有「天降下民」亦有「命歸西天」之意。所不同者,西方人對於既創造了它們的生命且能毀滅或者救贖他們生命的上帝充滿著敬畏,其宗教倫理價值的普遍性與必然行完全依賴於其對上帝信仰的程度而定。中國儒家的人對於給予他們生命起源和養育之恩的體驗和反思,比較容易從經濟性。簡易性和可靠性方面強化其倫理價值的普遍性,其特點被精確地描述為乙個「誠」字。所以孟子又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合天人之道,便得到了乙個「誠」,這個「誠」也就是「至誠無息」中的那個「誠」,它自然也就是普世的了

從「天人合一」的命題中,我們看到了儒家傳統的普世倫理,也明白了這種普世倫理的生命情懷之特性,更弄清楚了儒家倫理的包含性和宇宙情懷。它從人的生命價值、社會制度及生態環境方面都可以和當代全球價值和諧地融合起來。以見儒家傳統地智慧型並以之貢獻於當代文明。儒家傳統地價值觀地體驗是關乎個體的人的,但是其立意或動機跡最終的追求卻是關乎天下蒼生萬物的,此二者之結合既有生命之情懷亦有宇宙普遍之道理,其全球價值的精一俱見於宇宙生成論。倫理學和人生論。宋儒張載曾這樣描述過「天人合一」的倫理意義:「幹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在這裡明確表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化生的,而且天規定了人之所以人的本性,人類社會理想的倫理制度、人對自然萬物所應當遵行的倫理原則以及人對自己生命態度。只有這樣,人的生命倫理中才能體現出天命精神,個人才能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人倫價值才會是普世的。這個結論也被詩意般地融匯進了他自己那四句著名的格言之中,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儒家傳統的學者在反思人倫價值時選擇的參照系是被習慣性地稱為「天地」的宇宙,其中包括了「人」在內的萬物,萬物秉承「天」的運命道體而大化流行、生生不息,這其中自然又蘊涵著「人」,所以「人」活著也是在履行「天」命,「人」的倫理價值也是展示「天」的普世價值。在儒家學者看來,只要是人,只要生活在天地宇宙間,只要有人的生命情懷,他就一定還有天地良心,他的倫理價值就是普世的,全球化的。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註解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前文,貧道講了抱元守一是我們修行的方法。今天談談抱元守一后我們進一步要做的事情。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人 即善男信女也。能 意思是至強無息。常 即平常,一直堅守。清 意為萬緣頓息,靜 乃一念不生也。人能常清靜 意指人如果能以天地為妙用,收其放心,存其良心,非禮勿視,則眼清靜矣...

天人合一之畢設 實踐階段9 冪律定律

師兄上次看到我跑的結果,說少部分物件占用大多數的訪問次數,很符合冪律定律 本質上是二八定律 copy了一段背景,了解下 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性質迥異的 冪律分布現象。1932年,哈佛大學的語言學專家zipf在研究英文單詞出現的頻率時,發現如果把單詞出現的頻率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則每個單詞...

超融合一體機與一體機的區別

在日常的基礎架構運維中,經常會遇到一體機,比如資料庫產品,將軟體部署在乙個機櫃中,裡面包含萬兆交換機 多台儲存伺服器和多台計算伺服器等,從而實現軟體和硬體的一體化,感覺超融合和這個一體機有一些相似,那麼二者主要有什麼差別呢,超融合的概念提出是基於更多的什麼場景應用提出的呢 一體機一般會針對資料庫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