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心理學原則

2021-08-18 19:12:06 字數 3373 閱讀 9111

數位化營銷的崛起,營銷人員在打造品牌、分析需求、創造需求和鎖定客戶方面,須具備更專業的技能。其中,關鍵的兩項是資料探勘能力以及感知、**能力。前者要求具有科學的頭腦,後者則要求具有藝術家的思維方式。生活富裕程度越高的時代,消費者越重視產品的情感價值。而掌握一些心理學原理,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的所思所想與行為模式,增強我們的感知、**能力。

1. 啟動效應(priming)

這一原理的含義為:當你接觸乙個刺激物後,所產生的內隱記憶效應,將影響你對下乙個刺激物的反應。例如,把 nurse這個單詞打亂字母順序後,後面跟doctor時,比跟bread能被人更快地辨認出來(因為doctor與nurse之間具有直接關聯)。該原理由心理學家meyer和schvaneveldt在2023年代初期率先提出。其後,有諸多心理學家對其進行了驗證,一些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們的意識被外界刺激左右的程度遠超我們想象。」

2. 互惠性

這一點是羅伯特·西奧迪尼「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他在其經典之作《影響力》中指出,互惠原理非常簡單——如果某人幫助了你,你自然也會想給對方以回報。書中列舉了乙個有趣的例子。當你就餐後,侍者給你賬單時是否會送你一片口香糖?如果沒有口香糖,你會根據對服務質量的感覺來決定小費的比例;而如果有一片口香糖,你給的小費比例就會上公升3.3個百分點(佔餐費的百分比)。如果是兩片口香糖呢?小費的比例就會令人難以置信地上公升為約20%。

兩片口香糖就能產生如此大的作用。在如今這個資訊傳播無比發達的時代,也許難以再現;不過,該原理依然可以在營銷中得到廣泛應用。你奉送的東西不必昂貴,可以是品牌體恤衫,也可以是內容獨特的電子書,或是你在某乙個困難問題上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甚至可以是你手寫的一張便條。你只需要記住,在你希望獲得回報之前,先給予對方一些免費的東西。

3. 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

當你聽說某一產品後,是否會發現這個產品老是出現在你的視野裡?不是在廣告裡,就是在商店裡,你還會發現你的朋友也都在用這個產品。這就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其誇張的說法是「一旦發現,無處不在」。根據心理學家ps mag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兩種思維過程的產物:當你聽說一樣新東西(或新概念、新詞等),一種思維過程是選擇性記憶開始作用,讓你在下意識中關注這樣東西,結果「它」就會經常映入你的眼簾;另一思維過程是,在你每次看到或聽到「它」時,你大腦中的「確信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會讓你一次次感到「它」確實無處不在。

這一原理在品牌培養和產品銷售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讓我們可以推測廣告業永不會消失。對於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一名知乎的「呼友」記下了一段有趣的話:某天他和同事打車到北京的「翠微百貨」去吃飯。過了兩天在翻閱《唐僧情史》時,「翠微」兩個字讓他仔細讀了一首以前沒注意的詩:「有緣未必相逢,無情莫向翠微。人間一墮十劫,猶記桃花未歸。」

4. 社會性影響力

人們會仿效與其相似或信任的人的做法(這也是西奧迪尼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大部分營銷領域的人員都熟知這一條原理,但是由於其重要性,我們依然將其列入十大營銷心理學原理之一。

5.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你常常在一些產品的訂價方案中看到這一原理的應用——營銷者有意加入乙個**,以誘使你選擇最貴的**。通過dan airley』s著名的「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決策嗎?」(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ted演講,很多人得知了《經濟學人》雜誌乙個有趣而有效的定價策略。《經濟學人》為雜誌的年度訂閱打出了這樣乙個廣告:

— 電子版:$59

— 紙質版:$125

— 電子版+紙質版:$125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對吧?紙質版和「電子版+紙質版」的**居然是一樣的,《經濟學人》為何會提供這樣的定價?

dan和很多人一樣,想知道定價的原因;dan詢問了他在《經濟學人》的幾個熟人,但沒有人告訴他真正的原因。於是,他決定在mit對100個學生進行試驗,自己找到答案。當他將包含了3個**的廣告給學生進行選擇時,學生們都選了「電子版+紙質版」的組合價;而當他將看上去「毫無用處」的第二個**(紙質版$125)刪掉時,學生們都傾向於選**最低的電子版訂購——也就是說,第二個**並非真的「毫無用處」,它會讓第三個**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毫無疑問,你也可以在營銷中應用這一原理。

6. 稀缺性

你肯定體會過這一原理(這也是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最常見的情形是當你訂機票時,如果網頁上顯示「只剩下3張」,你大多時候都會趕緊下手。雖然這一原理已得到廣泛應用,乙個有趣的實驗還是值得回顧一下。早在2023年,三位心理學家worchel、lee和 adewole在進行稀缺性的研究之初,設計了乙個讓人們評價巧克力餅乾味道的實驗:一組人員拿到的是裝了10塊餅乾的罐子,而另一組人員拿到的罐子裡只裝了兩塊;結果後一組人員給餅乾的評分比前一組高一倍——雖然餅乾是一模一樣的。這一實驗充分地展現了稀缺性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7. 錨定效應(anchoring)

你有沒有想過,對於你喜歡的服裝品牌或服裝店,在打折時你很難「狠心不買」?這基本都與錨定效應有關——我們最初獲得的資訊常常左右最後的決策。當你喜歡的某品牌牛仔褲原本50美元一條,35元的折扣價一定會讓你很動心,最初的50美元起到「錨」的作用。因此,當你對產品進行**時,千萬別忘了把原價寫在折扣價的旁邊。

8. 「逐字效應」(verbatim effect)

9. 分類效應

在短時間記憶上,大腦的容量非常有限。實際上,大部分人一次只能記住7樣東西(根據具體情形,加減兩項)。基於大腦的這一特性,人們在臨時記憶時會將相似的資訊歸為一類。比如當你需要採購很多東西時,大部分人會將要買的東西歸入不同類別(如奶製品、肉類等)。那麼,當你在設計營銷文案時,也可以利用這一原理來加強人們對內容的記憶,比如將相似的內容匯集在一起。

10.厭惡損失

這一原理和它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一旦擁有了某樣東西,你就非常不想失去。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做過這麼乙個實驗。他召集了一群人,這些人有的發了乙個杯子、有的人發了一包巧克力,有的人什麼也沒有。然後,這些人被要求在兩種方案中做選擇:有杯子或巧克力的,可以選擇換成巧克力或杯子;什麼都沒有的人,可以選擇要杯子或要巧克力。結果是,什麼都沒有的人,有大概一半的人選擇了杯子(另一半的人選擇了巧克力);而發了杯子的人,86%沒有選擇換成巧克力,依然保留了杯子——從概率上來說,最後應該是約50%的人拿著杯子。「厭惡損失」讓人們不願意失去已經擁有的杯子。

在如今的數位化時代,免費模式盛行,因而這一原則具有更重要意義。比如你可以在一款免費軟體上增加一種功能,讓使用者限時使用;試用期滿後,一些免費客戶就會因為不願失去這項功能,而變成付費使用者。

對於以上十大營銷心理學原則,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消費者也熟悉這些「花招」,是否會識破營銷人員煞費苦心想出來的計策?答案之一是,某些人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免疫力,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些心理學原理依然有效,因為我們無法拒絕自身一些根深蒂固的慾望和需求。就像我們熟知的青蛙背蠍子過河最後雙雙葬身於河中的故事那樣:當青蛙在水裡用最後的力氣問蠍子,你為什麼還是蜇了我?蠍子的回答是「i can』t help it, it』s in my nature」(我忍不住啊,這是我的天性)。天性,就是這麼難以改變。

**:

設計心理學 日常操作心理學

大師解釋了產品設計的幾個原則後,接著其實就是解釋日常生活中使用者操作的心理,從深層次的角度,解釋為什麼產品設計需要依據這些原則。首先書中提出了乙個顯而易見的概念 使用者習慣自行判斷產品的功能和使用模式。這個可能是根據經驗,使用者對產品的理解不同,操作模式就會不同,設計師要做的是,盡量匹配共性的操作理...

密碼心理學

黑客破解不可避免要破解密碼,本文不從破解技術入手,而從黑客技巧入手分析密碼心理學。本文完全不涉及到具體的技術,完全是心理學 資訊學內容。本來也懶得寫,因為這是乙個很大的內容,自己想到只是一點而已,我的見解簡直是井底蛙看到的天空。不過幾個月前心血來潮寫了提綱,也就對著提綱詳細寫下來,沒有再花太多心思思...

心理學思考

人類對外在物理世界了解的非常多了,但對內心世界的了解還少得可憐。心理學界雖有各種理論各種派別,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以羅傑斯,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本主學派,以斯金納,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但沒有哪種理論是非常令人信服的,都還帶有猜想的成分,存在著缺陷。雖然心理學成為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