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萌芽 從哲學中誕生的機械計算思維

2021-09-30 00:25:36 字數 2822 閱讀 5138

☞ 歡迎來到神奇的01世界 ☜

手動時期的計算工具要麼是自然界現成的,要麼是簡單製作而成,原理都十分簡單。許多經典的計算工具之所以強大,譬如算盤,是由於依託了強大的使用方法(即演算法),工具本身並不複雜,甚至用現在的話來講,是遵從著極簡主義的。因此,手動時期的人們在做計算時,除了動手,還需要動腦,甚至動口(念口訣),必要時還得動筆(記錄中間結果),人工成本很高。

機械計算是人類「偷懶」的必然結果。

早在中世紀,哲學家們就提出了用機器實現人腦部分功能的想法。13~14世紀,一位名為拉蒙·盧爾的哲學家在其《大藝術(ars magna)》一書中構想了一種思維輪盤,將18種基本的思想元素刻印在若干圈可旋轉的同心圓盤上——善良、偉大、永恆、力量、智慧型、意志、美德、真理、榮譽、差異、和諧、矛盾、開始、中間、結束、多數、平等、少數,旋轉圓盤,就可以組合出各種值得**的問題,比如「永恆的真理與榮譽和諧嗎」、「偉大的智慧型與意志存在差異嗎」等等。

拉蒙·盧爾(ramon llull 1232-1315或1316)及其《大藝術(1517版)》中的思維輪盤(來自維基「ramon llull」詞條及《「let us calculate!」: leibniz, llull, and the computational imagination》)

這一現在看來幾近弱智的機械裝置,卻對後世的哲學界影響深遠,著名哲學家威廉·萊布尼茨就深受啟發,在他2023年的《論藝術的組合(de arte combinatoria)》一書中對盧爾的思維輪盤進行了詳盡的**和改進,並稱其為「藝術的組合(ars combinatoria)」,進而奠定了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的基礎,當然這是後話了。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及其《論藝術的組合》中的「思維輪盤」(來自維基「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詞條及wikimedia)

思維輪盤的本質是將思維拆解為乙個個最基本的通用元素,再通過合理的規則與推導對這些元素進行組合,前者好比資料,後者好比演算法,表面上只是一種哲學思辨的方法,計算機領域的一些學者卻覺得其歷史地位非同小可,可以認為是資訊學(information science)之濫觴。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義大利博學家。(來自維基「leonardo da vinci」詞條)

文藝復興的傑出代表達·芬奇不但是個偉大的畫家,還是極優秀的發明家、建築學家、數學家、工程師、文學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天文學家、植物學家、作家、歷史學家,等等等等,簡直無所不能。他在多個領域的成就留存於上萬頁的手稿中,愛因斯坦甚至認為,如果這些手稿在當時就能發表,人類科技的程序能提前半個世紀。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在馬德里發現了達·芬奇的兩卷手稿,命名為馬德里手稿(codex madrid)。當我找到這份手稿的電子版,不禁被裡頭眼花繚亂的機械設計圖深深震撼,這哪像出於《蒙娜麗莎》的作者之手,這分明是一位職業工程師的筆記!

隨便截幾頁感受一下(截圖來自《tratado de estatica y mechanica en italiano》,下同。)

馬德里手稿約繪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其中有一頁被認為是某種計算裝置的草圖。

研究達·芬奇的專家羅伯托·瓜特利(roberto guatelli)博士在2023年做出了這一裝置的複製品,他認為這是一種低位輪旋轉一周可以導致高位輪旋轉一格(即進製)的加法器,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某種1:10的比例縮放機構。學術界持兩者觀點的人數對半,誰也爭不出個高下來。雖然曾經展出該複製品的ibm公司最終決定將其下架,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加法還是縮放,它都是件將運算過程機械化的裝置。

羅伯托·瓜特利博士的複製品(來自《the controversial replicaof leonardo da vinci's adding machine》)

在我國,機械裝置的歷史更是相當久遠。

黃帝和蚩尤打仗時就發明了指南車,東漢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記里鼓車(能自動計算行車里程),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天文鐘),數不勝數,其中好多裝置事實上已經實現了某些特定的計算功能。然而所謂工具都是應需求而生的,我國古代機械水平再高,對計算(確切地說是大批量計算)沒有需求也難為無公尺之炊。

真正的通用機械計算裝置還得看進入資本主義之後西方,確切地說,是17世紀的西方。

17世紀是人類科學質躍的乙個奇蹟百年,黑暗的中世紀已經終結,文藝復興帶來人性的光輝,封建社會逐步瓦解,資本主義開始建立,人的創造力得到空前解放。

隨著解析幾何、微積分、概率論等關鍵理論的創立,以及無理數、虛數、導數、對數等基本概念的引入,人類開始擁有強大的數學**;而當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克卜勒提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創立經典力學,人類又開啟了奇妙的物理之窗,把整個宇宙擺到桌上;折射與衍射、速度與波動,光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人類想把世界上最快的東西也攥到手裡;化學元素則被重新定義,化學作為一門現代科學,終於從古老的煉金術中破繭……

這些都是現代科學的堅硬基石。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在擴張,殖民主義在膨脹,航海事業蓬勃興起,在海上導航就離不開天文曆表。科學需要計算,殖民亦然。

正是在這個世紀,計算機的歷史,終於從漫長而蠻荒的手動時期,漸漸步入自動化的新階段。

從我高中的哲學教育說到我們國民的全民思想和素質

還記得高中老師給我說哲學,當時學的是社會主義唯物哲學,作為對比,這個老師給我們說了黑格爾的哲學,大意是說到我思故我在,然後舉個例子,說那裡有個石頭,如果我不去想他,那麼難道這個石頭就不存在了嗎?然後做出總結,說黑格爾這種唯心主義太荒謬了云云。其實那個時候,我也看一些國外的關於科學的介紹,想象黑格爾的...

OSI RM 誕生於童話故事中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深夜中,在一家美國酒吧坐著幾個正在談論迪斯尼電影裡的7個小矮人,他們把小矮人的名字寫在餐巾紙上,有人開玩笑說7對於網路分層是個好數字,這幾個人就是制定osi標準小組的成員,後來osi真的就設計成了七層模型,不過給七層模型重新起了聽上去更科學的名字,osi模型就這樣誕生了。應用層相當於買家和商家。應用...

計算機系統結構中的8個偉大思想

面向摩爾定律的設計 摩爾定律是指單晶元上的整合度每18 24個月翻一番,此定律是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的gordon moore 在1965年對積體電路整合度做出的 幾十年來一直按此規律進行,雖然近些年來不太適用。但此定律卻說明了計算機計算效能的飛速進步。由於計算機設計需要幾年時間,因此在專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