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死穴,恰在於堵死了孩子「犯錯」的空間

2021-09-02 12:54:55 字數 1036 閱讀 8268

這個世界上,想不經歷失敗而徑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應試教育的死穴恰恰在於它沒有給孩子們留下「犯錯」的空間。然而,試錯才是人類不斷學習、進步的前提。

——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和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創新者的培養》作者托尼·華格納

應試教育講究的是,學習知識,背知識,考試。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錯誤越少越好。那麼,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抗打擊能力不強(很到好學生沒有考好大學,或者某一次考試不理想而輕生是最典型的證明)。畢業後,在社會上,交流能力和處理未知事物的能力都會相對較弱。因為在他的學習中,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的。應試教育也告訴我們,畢業後,會怎樣……。如果畢業後,沒有預期那麼好,可能會導致意志消沉。

在《曾經的輝煌》一書中,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和麥可·曼德爾鮑姆(michael mandelbaum)論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時指出,「展望未來,我們都確信,世界將被逐漸分為高想象力水平的國家——鼓勵和支援他們的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低想象力水平的國家——抑制或未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人民的創造力,以及人民產生新的想法、開創新的產業、培育他們自有的『額外事業』的能力。」

在我看來,創新活動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創新能夠為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比如說ipod、iphone這樣的產品。這種意義上的創新者需要相當程度上的天賦,甚至天才,比如史蒂夫·賈伯斯;

第二種創新是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帶著創造力去解決問題,尋找問題更佳的解決方案。

相對而言,第二種創新的影響弱一些,往往是人類基因在發揮作用。事實上,對於創新而言,基因並不是乙個正確的術語。決定乙個人是否能夠成為乙個創新者的,並不主要是其天生具備的東西——雖然有些人天賦異稟,後天所學才是更為重要的。創新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也有後天的培養——我們周圍環境的鼓勵和教導。

所以,不管怎麼樣,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我們「犯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了這些「錯誤」的經驗,知道了解決錯誤的方法,經歷過錯誤的折磨,我們才能更加強大,更加不可抵擋。如果一味在順境生長,是驚不起挫折的。

人說:「育樹和育人一樣」,不能一味的順境,只有在乾旱中,才能扎根更深,才能抵禦洪水和乾旱。適當的逆境,對我們來說 是幫助,是生存的必要。

應試教育的死穴,恰在於堵死了孩子「犯錯」的空間?

首先宣告這話不是我說的,只是有幸看到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有感而發。為啥這篇文章會這樣說呢?這個世界上,想不經歷失敗而徑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應試教育的死穴恰恰是它沒有個孩子們留下 犯錯的空間。然而,試錯才是人類不斷學習 進步的前提。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和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 創新者的培養 作者托尼...

應試教育的死穴,恰在於堵死了孩子「犯錯」的空間後感

今天外面霧霾很重,但是心中卻是陽光普照。因為自己又看到了乙個解答了自己過去問題的好文章。那個時候,只簡簡單單的是個問題,還沒有多少形象的問題。既然是一篇不錯的文章,那麼就說說自己對於這篇文章的理解,並且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小時候的印象裡,愛玩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壞孩子,或者是個不愛學...

應試教育的死穴,恰在於堵死了孩子「犯錯」的空間?

首先宣告這話不是我說的,只是有幸看到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有感而發。為啥這篇文章會這樣說呢?這個世界上,想不經歷失敗而徑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應試教育的死穴恰恰是它沒有個孩子們留下 犯錯的空間。然而,試錯才是人類不斷學習 進步的前提。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和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 創新者的培養 作者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