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並不是掌握資料,而是利用資料

2021-09-23 06:46:02 字數 3085 閱讀 3493

大資料可以來自方方面面,從生活中的購物交易,到工業上的生產製造;從社交網路**資訊,到企業化管理決策大資料作為目前it行業最重要的前進方向之一,已經吸引了眾多it企業的目光。面對海量的資料、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應該首先從尋求管理模式的創新入手,尋求在「大資料」時代中生存的基礎。

最近幾年,「大資料」成為最熱的技術詞彙之一。面對「大資料」時代的到來,不單單是構建企業資訊化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企業應該尋求管理模式的創新。

早在30年前,美國著名的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如果ibm的主機拉開了資訊化革命的大幕,那麼大資料才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

在「大資料」時代,資料不僅僅由網際網路產生,汽車、物流、工業裝置、道路交通監控等等裝置上裝有無數的感測器,其產生的資料資訊也是海量的,從 tb級別,躍公升到了pb級別(1tb=1024gb),這也就是說傳統的數量級已經無法衡量如今社會各行各業產生的龐大資料了。對於大資料,更重要的含義是指處理這些海量資料的技術——如何挖掘出這些資料蘊含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如何實現本行業的價值增值。

因此,「大資料」時代並不是掌握資料,而是利用資料。

傳統管理模式遇到的問題

「大資料」時代的來臨,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衡量乙個企業的實力,其擁有的資源、財力不再成為最重要的標準,資料才是在「大資料」時代最為看重的競爭力。在idc發布的關於中國大資料技術和服務市場2012-2023年**與分析報告中顯示,大資料技術與服務市場的規模將會從2011 年的7760萬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17億美元,在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51.4%,市場規模增長近7倍。然而,傳統的管理模式並未適應「大資料」時代的到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商業智慧型化程度不高。

商業智慧型(businessintelligence,簡稱bi)的概念最早由加特納集團(gaterna group)在2023年提出,其定義為:商業智慧型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於事實的支援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商業智慧型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資料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作為適應「大資料」時代到來的重要技術——商業智慧型並未在企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

第二,決策者未意識到資料的商業價值。

在這個資料為王的時代,許多企業決策者的意識還禁錮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認為只要實現企業的資訊化就能夠適應資料**增長的「大資料」時代,雖然企業拓展了獲取資料的渠道,但是卻很少深層挖掘資料背後的價值,特別是對系統中的微觀資料的關注和利用很少。如今許多的企業決策者們只是單純的關心像財務報表、企業盈虧表等巨集觀的資料,並沒有從組成這些報表的細微資料中去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對於競爭對手的分析也是如此.

第三,對決策主體認識的偏差。

張建設在《大資料:戰略論的終結與社會化決策的興起》一文中提到:決策主體正從商業精英轉向社會公眾。社會**的出新以及設計網路的普及,社會公眾的意見成為企業決策的中堅力量,而企業對決策主體的認識還停留在以諮詢公司為代表的商業精英上,並沒有將企業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公眾,這就造成了企業競爭力與產品銷量的下降。

第四,資料相關人才的匱乏。

「大資料」時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不再是一項由cio(首席資訊官)來承擔的任務,它需要整合cio對資訊和技術的理解、cmo(首席營銷官) 對資訊傳播規律和渠道的把控以及coo(首席運營官)對資訊選擇和資料判斷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大資料時代,對資料的處理和分析已經超出了資訊化的範疇,超出了市場營銷的範疇,超出了運營管理的範疇,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而大多數企業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狀況,傳統的人才引進機制、培養機制、晉公升機制限制了資料相關人才的成長。總的來說,傳統的管理模式阻礙了資料人才的發展。

第一,提高企業的商業智慧型化程度。

企業要想提高商業智慧型化程度,首先應打好資訊化這個基礎,資訊化並不僅僅是在企業內部實現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管理,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組織成員的資訊意識和資料質量意識,讓每個資訊系統的使用者意識到資料是系統的生命,高質量、真實的、高可靠性的資料是乙個資訊系統成功的關鍵。其次,企業應重視資料探勘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商業智慧型是由資料倉儲、聯機分析處理以及資料探勘等組成,這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料探勘的人才。最後,企業應提高知識管理的水平,因為商業智慧型是構築在企業業務系統基礎上,以知識獲取和共享為目的的解決方案。

第二,讓決策者意識到資料的商業價值。

「大資料」時代是乙個以資料為王的時代,企業的決策者們應該意識到資料的商業價值:一,將資料與企業的決策相關聯,發揮資料的潛在價值;二,溝通,即在企業施行商業智慧型化的過程中經常與決策者進行溝通,使決策者從不關心資料到關心資料,再到提出需求,當單一系統的資料分析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的時候,大規模的資料分析系統的建設就順理成章。

第三,正確認識決策主體。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領導者以及一些著名的商業精英和諮詢公司被認為是決策的主體,而隨著社會化**的出現以及社交網路的普及,這種傳統的決策機制降低了企業決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應樹立以社會公眾為決策主體的觀念,將決策的理念由狹隘的企業高層轉移到廣泛的社會公眾,通過社會**、社交網路等平台廣泛的收集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大量的非結構化資料,使得原材料、生產裝置和市場等因素越來越沒有固定的定義,產業邊界也變得模糊,根據gartner**,未來5年中,企業資料將增長8倍,其中80%是非結構化資料,因此「大資料」增加了企業決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性,所以企業更應該重視和發展以社會公眾為主體的決策模式。

第四,培養首席資料官。

第五,重視員工的社交網路。

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資料將會是各個行業所爭奪的最為重要的資源,而要想在這場資料之戰中立於不敗之地,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改革與創新是基礎,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我們要正確認識「大資料」,它不僅指不斷增加的容量,還包括不斷增加的速度和多樣性,當然,這些因素也導致了額外的複雜度。這意味著企業在面對「大資料」時,不僅僅是拿到了一堆資料而已,對於企業來說,更是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大資料」正在以複雜的形式,從不同的領域朝企業奔湧而來。

資料視覺化並不是資料分析

商業智慧型解決方案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乙個欺騙性的解決方案。許多企業聲稱商業智慧型軟體解決方案實際上只能提供所需功能和效果的一半。重要的是區分兩種型別的業務分析和智慧型工具 端到端解決方案和僅是前端的解決方案。端到端解決方案由平台後端組成,基本上是處理準備所有資料的工具和演算法,以及建立資料視覺...

你所做的產品,並不是資料產品

前一階段,木東居士分享了乙個案例,個人認為很有代表性,這裡簡略敘述一下,作為問題的起點 一位朋友從運營晉公升為管理層,開始帶團隊,因為朋友本身是運營出身的,所以對於業務的訴求,非常了解,但團隊成員大多是技術出身,總是get不到業務需求的點,容易陷入到技術的追求中不可自拔。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乙個孤立的...

你需要的不是大資料 而是正確的資料

本文講的是你需要的不是大資料 而是正確的資料 it168 編譯 大資料 這個術語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新興企業抑或是傳統企業,都正在參與著這個 遊戲 海量的使用者資料正在被各個 大規模收集利用,有的公司為了能與客戶交流,甚至不惜利用龐大的文字交流資料建立演算法。但實際上,我們對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