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戰指揮之軍形篇》

2021-10-06 13:38:49 字數 1472 閱讀 8500

《孫子兵法之軍形篇》是作戰指揮中的第一篇,也是《孫子兵法》的第四篇,主要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不可為也。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竹簡為: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孫子說: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致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做到不會被敵人戰勝的關鍵,在於自己創造充分的條件;戰勝敵人則關鍵在於敵人出現可乘之隙。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卻不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但不可強求。

想要不被敵人戰勝,在於防守;想戰勝敵人,在於進攻。實行防守,是因為兵力不足;採取進攻,是因為兵力足夠而敵人相對弱小。善於防守的,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於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於進攻的,展開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天降。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獲取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並不算是最高明的。經過力戰而取得勝利,即使天下人都稱讚,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就像舉起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不算力大,能看見太陽、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代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因而,這些善於打仗的人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但他們所取得的勝利是不會有絲毫誤差的。之所以沒有誤差,是因為他們所採取的制勝措施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勝的是那些已處於失敗境地的敵人。善於打仗的人,總是讓自己先處於不敗之地,同時,也絕不會不放過任何乙個打敗敵人的時機。所以,勝利之師是先創造必勝條件然後再去交戰,失敗之師總是先盲目地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總是注意修明政治,確保治軍法度,所以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用兵必須注意:一是「度」,土地幅員;二是「量」,軍賦物資;三是「數」,部隊兵員戰鬥實力;四是「稱」,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對比;五是「勝」,勝負優劣的判斷。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廣狹,決定著土地幅員大小;敵我土地幅員的大小,決定著雙方軍賦物資的貧富;軍賦物資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寡;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取勝於弱小的敵方,敗亡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善於作戰的將領與敵人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勢不可擋,這就是「形」——強大軍事實力的表現。

《孫子兵法戰場機變之軍爭篇》

孫子兵法之軍爭篇 是戰場機變中的第一篇,也是 孫子兵法 的第七篇,主要講的是 凡用兵之法 通過軍隊對 利 的看重,進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 風林火山 等概念。從軍隊的立命之本談起,一點點引出自己的觀點。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捨,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

孫子兵法思維學習2(作戰篇)

戰爭 日費千金 的計算,在古代,戰爭的費用及其高昂,到了現在,戰爭物資的消耗更是急劇增長,到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每個單兵每天的平均消耗量就高達200公斤。如此大的消耗,也造就了現在戰爭後勤的乙個特點,就是運輸遠,運輸快和運輸量大。為了儘量減少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孫子主張戰爭要 兵貴勝,不貴久...

《孫子兵法》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