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學的觀點看個人管理

2021-10-10 02:32:04 字數 2827 閱讀 1389

今天早上背政治的時候,腦袋裡突然將分析組織的分析框架(第一版)和背誦的內容【考研政治】毛中特(思維導圖)結合起來。

總結我從中找到了聯絡點。史綱和時政給我們提供問題,馬克思主義給我們分析框架,毛中特是參***。現在正值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們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分析過去五年的成就,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四五做出預判。

在管理學中,現實問題給我們提供問題,管理學分析框架幫我們分析,最終我們可以根據分析框架的分析邏輯給出分析結果。這個分析結果可以用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在我看來,管理學的重點是兩個,乙個是做出高質量選擇,這是最重要的,方向不能錯,方向錯了就南轅北轍,本末倒置;另乙個的高質量執行,這也十分重要,不落實就落空,效率低就難以執行,使得效果差強人意。

原本想用正確選擇和高效率執行,但是想到有時候正確的選擇其實得具體情況分析。

在打籃球的時候,變化瞬息萬變,不可能為了應對變化,就停賽討論,這時候就需要個人判斷,但是這個個人判斷的正確不好定論,但是可以用質量來衡量。這種情況下的判斷通常質量不好,但是總比沒有強,屬於犧牲正確性,增強效率。

但是不可能總是個人判斷,有些五年計畫,就不能個人去判斷了,這時候就需要集體決策。這種情況下的決策通常***,但是做出決策的時間很長,屬於犧牲效率,增強正確性。

所以正確性和高效率不能準確的描述的時候,我選擇用高質量來描述選擇和執行。

決策就體現了高質量的選擇,要做出高質量的選擇需要結合外部環境和自身情況,如果是外部環境變化快,就需要個人決策,這樣速度快,效率高。如果外部環境穩定,就需要整體決策,這樣決策更準確,更有可行性。

從管理者層級的角度,高層管理者重選擇,中層管理者重上通下達的效率,基層管理者重選擇。從職權上也可以看到分工,各層級管理者也有各自的分工。高層管理者需要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所以他們需要將時間與精力用在巨集觀的判斷上,基層管理者同樣也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所以他們也需要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判斷上,細節判斷上。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目的都是做出更正確的判斷,更好的效果。中層管理者負責聯絡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負責激勵、溝通、控制。因為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做出非程式化決策上面,所以面對程式化決策的事情就分工給中層管理者負責,他們需要更多精力和時間處理非程式化決策。

組織恰好幫助組織的人安排好分工,橫向分部門,縱向劃職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做好領導和決策的職權,中層管理者做好激勵、溝通、控制的職權。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處理非結構問題,中層管理者處理結果問題。

分工其實體現了效率的提高,展示了它的好處,其實透過表面,其實質也是一種決策,精力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或者說資源是有限的,為了達到最終最好效果,合理配置資源十分必要。微觀經濟學就是一種決策,讓決策者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作出合理資源配置

對於組織的每個人都有分工,大家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做好溝通才能更好完成共同目標。

對於各層級管理者,他們的決策、激勵、溝通、控制的有側重的。不過計畫和創新則是他們的共性。組織需要做好決策、激勵、溝通、控制。同時用計畫確保落實,用創新來除錯組織。組織放大可以是國家,縮小可以是個人。個人就是組織。我既是國家。

古語云:

「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群體其實就是個體的集群,個體是群體的體現。管理學適用在群體的理論其實同樣適用在個體。

管理的目的就是分工安排人員有效率的完成目標。在個人上就是分工安排精力有效率地解決問題。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在程式設計師的角度就是解決bug,完成產品。

個人是有計畫的,計畫其實就是一種保險,犧牲一部分效率,增強可行性。計畫的過程就是需求分析(明確目的)、可行性分析(判斷可行性)、詳細設計(制定計畫)。

個人是有決策是,面對結構化問題有程式化決策處理,面對非結構化問題有非程式化決策處理。在資訊**少的情況下,作出確定型決策、風險決策、不確定性決策;對於時間緊迫的情況要做出個人決策,對於只要一次機會的情況下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做出集體決策。

個人也是有組織的,自己的知識就可以按部門劃分。比如完成乙個專案需要業務組提出需求、策劃組制定計畫、開發組執行計畫;我在做畢業設計的時候就是用我各部分的知識處理各部門需要做的事情。

個人也是有領導的,我面對我自己的思維衝突的時候也需要協調我的兩種想法,比如我有時候追求完美,但是有時候迫於現實,只能最求完成,這其中就需要做出乙個判斷。

個人也是有激勵的,激勵需要看需求,激勵恰當的話,可以讓個人有自驅力,不斷投入。方法有設定期望,然後不斷達成目標,產生成就感,讓成就感推動自己。

個人也是有溝通的,溝通其實在組織中會比較複雜,但是在個體中其實就很簡單,就是內部協調,外部爭取。內部協調就是讓各部門的明確自己的目的,然後達成協作意願,做好溝通;外部爭取就是將自己展示給外界,面對談判的時候,不能苦了自己人,該爭取就要爭取。

個人也需要控制,控制其實有兩種一種是風險控制,一種是質量保證。計畫其實就是控制的一部分,是犧牲效率來提高效果。

個人也需要創新,創新就是讓計畫、決策、組織、領導、激勵、溝通、控制與時俱進,配合當前時代的環境做出有利改變。

本來還想展開分析用管理學的角度看軟體工程,用管理學的角度看**設計,用管理學的角度看微觀經濟學、用管理學的角度看會計學,用管理學的角度看金融體系,用管理學的角度看網際網路生態。但是寫乙個多小時,好像不在狀態了。我需要做點其他事情。

暫時寫到這

管理學 員工管理

目錄一般認為,a類員工通常有很好的自我管理,不需要領導單獨費心。b類c類,末位10 實際上,處理c類員工的手段,主要是給留下來的人看的。管理人員若想受到大家歡迎,就不會對成員施壓,因為你不希望他們不喜歡你 但如果你不對你的成員施加壓力,敦促他們突破自己設定的限制,你也無法成為乙個有效的領導者。好學上...

3 3 18 管理學總結

企業和管理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類的進化,即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企業的直接目的是利潤最大化,企業只有利用自身的專長滿足顧客的需求才能創造利潤,而滿足客戶需求創造利潤的過程就是在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每乙個企業都有自身的使命,利潤是考量企業有效性的一種指標,大部分時候...

管理學 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會由不同的職位 等級或階層的形式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隸屬於這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 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公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乙個結論 在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公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也很形象的被稱為 向上爬 的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中無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