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體會(1015)使用者訪談的常見問題與對策

2021-05-21 19:17:24 字數 1516 閱讀 4024

新書劇透 ,哈哈。第2.2.1節裡的一段,章節導航一把:

乙個需求的奮鬥史 –> 需求採集的大生產運動 –> 定性的說:使用者訪談 –> 使用者訪談的常見問題與對策

使用者訪談經常出現如下問題:

第一,「怎麼說」和「怎麼做」不一致的問題。

使用者經常會騙我們,先看乙個經典的索尼遊戲機的故事。

用 戶倒不是故意想欺騙我們,而可能是:他們被問了自己也沒仔細想過的問題,又不想回答不知道,就在現場編造了乙個看似有理有據的理由;或者他們有討好訪談者 的心理,會回答他們覺得你希望聽到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這些原因都很有意思,想深入研究的同學可以去看社會心理學裡有詳細的裡的相關論述。

對 我們來說,防止被騙的方法恐怕是像索尼一樣,盡量在使用者可以和產品發生互動的場合下進行,讓使用者在「說」的同時也「做」,只不過,這樣訪談的成本會明顯高 於**訪談或邀請使用者來公司的會議室訪談。另外,我們也可以注意區分使用者說的事實與觀點,一般來說,諸如「我做了什麼,步驟如何,碰到了什麼問題」這類事 實的可信度更高一些,而「我覺得、我認為」這類的觀點,則需要帶著大大的問號去聽。

第二,樣本少,以偏概全的問題。

選擇樣本的時候需要多加注意,盡量做到隨機,舉幾個常見的「不隨機」的例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常用的幾個對策如下。首先,我們應該盡量識別出各種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在訪談的報告裡標明,讓讀者了解。然後,為了用盡可能少的樣本得到盡可能正確的結論,我會以增量的方式做訪談。舉個例子,我會先訪談5 個使用者,得出基本結論,然後再訪談5 個,觀察結論是否有改變,如果有改變,就繼續加大樣本量,或者思考問題是否合適?樣本集是否合適?如果沒有改變,就停止繼續訪談,節省成本。

樣本的選取,其實屬於概率與數理統計的範疇,想深入的同學可以自行研究。

第三,使用者過於強勢,把我們往溝裡帶。

我在2006 年底做**版的使用者訪談的時候,就經常犯這個錯誤: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刻牢記訪談的目的。如果發現話題不對,就趕緊往正道上扳,多次發現扳不過來,就可以考慮盡快結束了,使用者很多,不要在乙個不合適的物件上花費太多時間。當然,有時候使用者侃得十分精彩,如果你不是很忙的話,聽聽長長見識也可以,這個就自行把握吧。

第四,我們過於強勢,把使用者往溝裡帶。

原來我們團隊有一位做銷售出身的女生,改行做產品,新產品中負責了幾個模組的設計,設計好了邀請使用者來做訪談,她的故事很有趣。

這個問題的對策,同樣是牢記訪談的目的,並且管好自己的嘴。

我在看《軟體觀念革命:互動設計精髓》

的時候,發現裡面也講了不少關於使用者訪談的注意點,在本節

最後分享給大家。

對了,繼續給我的業餘獵頭事業 打個小廣告,大家年終獎都拿到手了吧?心思又開始活絡了吧?哈哈~~~

產品設計體會(二九) 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其實這篇是 使用者體驗的要素 的讀後感,其實讀了已經快2個月了,剛讀完寫讀後感會比較全面,而事隔一段時間再寫就能看出哪些是真正沉澱下來的要點了,也算是給自己找個偷懶的理由吧。大產品設計決定使用者體驗,而小產品設計又分為五層,帖一張業內著名了好幾年的圖。戰略層 明確商業目標和使用者目標,重點是解決兩者...

產品設計體會(十六) Feature List

看不清吧,那就對了,暫時不能讓你們看清 p 乙個feature,這次我給了它如下屬性 模組 一般來說,每個模組下分3 10個子模組是合理的,否則要考慮重新劃分 由於這個癖好,自己電腦裡的檔案目錄結構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 子模組 稍大一點的產品至少要給功能模組做二級分類了,這部分其實又涉及另外乙個很大的...

產品設計體會(十二) 少而精

長假回來,這兩天基本在全力做 批量定時上架 的需求,n多的pk 評審 確認會搞得頭昏腦脹,不過終於算是把需求確認掉了。其中有些關於功能做多做少的爭論,這個話題在體會 三 中有所設計,但說的不深,這裡再寫點。一 個功能的多次需求會議中,必然有這樣乙個過程。開始對乙個功能想的不完整,說著說著大家都想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