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 認知模式

2021-06-18 06:20:30 字數 1376 閱讀 9554

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認知模式

我們經常會發現身邊的某位哥們,在工作流程、產品動手能力上正規嚴謹,做的相當漂亮。但,他負責的產品就是不出彩。拋開公司內耗、團隊能力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產品經理自己。

圈內朋友常說:乙個產品經理怎麼樣,那麼他的產品就怎麼樣。你可以說是這個產品經理了解人性需求,產品修行高,產品有品位等等,在這裡統稱這種能力為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即通過多次經歷成長後形成的一套強大的思維體系。而它,就是你的全部價值。

認知模式

人生總會遇到幾個影響你的人,而當我們在遇到某個人的時候,才定義了認知模式的概念,才發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認知模式。

從表層入手

定義:從表層入手,通過關注人性與生活現象獲得感知,發現規律,然後認清現象本質,建立模型去解讀其他現象。

優勢:以此及彼,快速通過已知模型(熟悉的人物、東西、事物或者現象)解讀、認知、構建另乙個東西。(可理解為打造產品的過程)

劣勢:對已認知的模型難以昇華到理論,並去解讀更加複雜的模型。(因為生活中沒有這樣的模型了,深度複製模型就很難被認知理解了)

從裡層入手

定義:從裡層入手,通過關注大量資料與理論獲得感知,發現規律,然後推算出現象本質,建立模型去控制即將發生的現象。

優勢:擅長推算和演練即將發生的現象,以能控制此現象為目的。

劣勢:完全通過資料感知建立的模型,不能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擾。(google+ circle圈子、path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不夠接地氣,忽略了社交常識現象)

產品應用:**交易市場通過分析幾十年交易資料,推算出自動交易軟體,並以此獲利。

模式比較:

1、從表層入手,更加偏向於感性認知模式。認知過程:需要先建立乙個基礎模型,然後用基礎模型去認識其他相似的東西。認知熟練後,就可以拆解基礎模型,組裝後形成新的複雜模型,再去認知相似的東西。後面組裝,拆解模型,甚至依靠資料模型形成新的模型。而且表層入手的組裝、拆解過程,不一定需要資料支援的。表層入手形成的模型為形象化實體模型,從生活中來。

從裡層入手,更加偏向於理性認知模式。認知過程和表層入手類似,也會有模型的組裝、拆解,甚至昇華。但其基礎模型為資料化模型,從資料中來。

2、表層入手認知模式,在基礎模型昇華過程中也會用到資料支撐形成非常規的實體模型。裡層入手認知模式,在實際應用到生活和人層面的時候,更多考慮模型接地氣,也會加入生活化實體模型。所以,兩種認知模式之間需要滲透合作,懂一點對方的認知模式,才能走的更遠。google工程師都會玩吧,也是對表層入手認知的補充。

3、從成功產品打造者的人選來看,前者比後者更加適合做產品經理。當然,還是不要忘記補充點後者的認知模式。

再發散一下,蘋果就好比從表層入手,偏向於感性認知模式,以人體本能和洞察人性做產品,但在推薦應用上也使用了資料模型推薦應用;google就好比從裡層入手,偏向於理性認知模式,以技術和演算法做產品,在搜尋結果上也正在加入情感智慧型,聰明理解給出搜尋結果。

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

職責是什麼?1 貼近使用者,能從使用者的角度想問題 產品最終是要給千千萬萬的人使用的,不能非常自我的來想問題,要站在終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問題,並能了解使用者如何想,如何用的,這是根本。另外,自已本身也應是該產品的重度使用者,能體驗到乙個使用者使用中的基本問題,但是,儘管如此,也不要認為自已就是最終的...

產品經理的自我培養

這幾天在大神的部落格上面看到一篇極具吸引力的文章是關於產品經理自我培養方面的,感覺挺受用的。從那裡面我感受到我們看一篇東西僅僅是帶著思考去看還是不夠,還要學會總結,這樣才能得到方法。搞產品經理這麼長時間之前都沒想著總結過,希望從現在開始彌補還來得急。言歸正傳,還是談談產品經理自我培養方面的問題,現在...

測試的自我修養

前人的帖子,前人的經驗。記得當初第一次看了就感覺很受用。現給大家共享。2.初學者請不要看太多太多的書那會誤人子弟的,先找本系統的學,很多人用了很久都是只對部分功能熟悉而已,不系統還是不夠的。3.看幫助,不要因為很難而自己是初學者所以就不看 幫助永遠是最好的參考手冊,雖然幫助的文字有時候很難看懂,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