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2021-07-04 17:32:32 字數 3389 閱讀 9511

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它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或事、某一類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或事的依據的心理現象。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資訊,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1]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

刻板效應

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

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資訊,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

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細的等。

刻板效應具有如下特點:

①對個體、群體過於簡單化的分類。

②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見,甚至完全錯誤。

社會刻板效應是經過兩個途徑形成的:一是直接與某人或事、某群體接觸,將其特點

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間接資訊影響形成,間接的資訊影響,就是刻板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

[2]克服刻板效應的具體方法:

一是要善於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資訊。

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資訊,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

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乙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

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面的。

在心理學角度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人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物件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物件知覺為乙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物件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絡成乙個復合刺激物的。

內隱人格理論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絡的。

效應弊端

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其特徵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遮掩性表面性

瀰散性暈輪效應的錯誤在於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

2.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3.它把並無內在聯絡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絡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

首次效應、

優先效應或

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如果乙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於乙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所謂「近因」,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資訊。

所謂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乙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受近因效應的影響,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變原有看法,作出錯誤判斷,如有的企業組織一直軟弱瘓散最近因某職工見義勇為受到**和上級的表揚,就被認為一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時一事來肯定或否定乙個企業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誤。

在人際交往中,近因效應是存在的,首因效應也是存在的,那麼如何解釋這看似矛盾的兩種心理現象呢?對此,心理學家給予了不同的回答。

盧欽斯認為,在關於某人的兩種資訊連續被人感知時,人們總傾向於相信前一種資訊,並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應;而在關於某人的兩種資訊斷續被人感知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

懷納斯則認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究竟何者起作用,取決於認知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判。他在一項實驗中發現,被試對人物性格特點的評價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價值觀,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來表達對乙個人的好噁。

也有人指出,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的作用;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較大的作用。

我們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要避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偏激之處,不要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在與人交往時,應該全面了解他人的情況,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捨、下結論,所謂「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判斷乙個人應該注意從長期來考察。而我們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則要注意始終如一,不能憑著過去或者近期的表現就有所懈怠。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現象,旨在說明,人們總會習慣性地將自身具有的某種特性,像經歷、好噁、慾望、觀念、情緒、個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一定具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這是一種強加於人的認知障礙。

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噁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影響他人;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主要表現為過度地讚揚自己喜歡的人,或者貶低自己不喜歡的人。投射效應告訴人們,人心各不同,莫以己心度人,應該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準確投射,才能更易說服別人。

定勢效應:

定勢是心理學中的乙個概念。大意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動會對以後的心理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活動。在對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時,這種作用特別明顯。

所謂定勢思維效應,是指人們因為侷限於既有的資訊或認識的現象。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心理學效應

刻板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 刻板效應 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在學校經常可見到這種現象,教師對那些天資聰穎 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並受到器重和青睞。而天資愚笨 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受到歧視,教師表現出急躁 厭煩的...

誤判心理學常見心理傾向

極度成功的因素 想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就有責任努力消滅自己這方面的無知。1 獎勵和懲罰 良好的規矩從正確的激勵機制開始。有用的名言 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2 喜歡 熱愛傾向 喜歡和傾慕會相互作用,產生正反饋效應。特點 3 討厭 憎恨傾向和上面類似效果 4 避免不一致傾向,人們對於已...

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為了新的開始 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 做個明白人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 的理論正支援了這一點。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