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互動設計過程的 邏輯性 ,能解決哪些問題

2021-08-08 04:08:43 字數 1392 閱讀 2831

互動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什麼?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答案可能不一樣,而我認為應該是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貫穿的設計表達「邏輯性」。在面對複雜資訊架構產品的設計時,結構化、強邏輯的設計思考與表達過程也尤為重要。

如何提高互動設計過程的「邏輯性」?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能簡單地和「邏輯思維能力強」進行等同(事實上,作為非常重要的通用崗位能力,合作的產品經理與開發在這方面完全可以比我們強)。我在兩年來的實習 & 工作中,雖然被 leader 與同事們貼過幾次「邏輯思維能力強」的標籤,但也同樣被挑戰過「為什麼設計目標是這樣的」、「設計目標與解決方案的關聯在**」、「這裡的資訊層級有點亂」等問題,也有過在和業務方的「撕逼大戰」中潰敗、無奈接受自己的創意被砍的經歷。反思自己遇到這些問題的原因,還是在設計與表達過程中的「邏輯性」不夠強,在思考深度上不夠追根究底,前期偷懶跳過了一些需要邏輯推導串聯的步驟,才導致了後續的痛苦「掉坑」。而在加強了設計過程的「邏輯性」後,再遇到以下這些問題,也許你可以和我一樣變得豁然開朗。

為什麼他們總是揪著我的設計細節不放?

之前我們以設計師的身份作為 owner 驅動了某業務的首頁改版專案,而我身為主互動設計師,在前期的設計分析過程中運用了一套比較合理的方**和流程,因此改版的整體方向與梳理出的頁面內容框架是比較受到業務方的認同的,可最終方案的需求 & 互動評審過程卻成了我有史以來最虐心的一次經歷。雖然大家都認同頁面的基礎框架,但對框架裡放什麼內容、內容的細節該如何設計等卻眾說紛壇;而我在解釋這些細節部分為什麼做成這樣時,因為缺乏框架設計階段那樣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的推導過程,多多少少有些底氣不足,最終不得不接受被打回修改方案的結果。問題出在我的「設計邏輯」主要聚焦在巨集觀框架層面(甚至用了一大堆設計方**與用研過程來支撐),但卻沒有貫穿到對每乙個內容模組、每乙個互動細節的思考中去。對細節部分的資訊歸納與優先順序梳理不充分,自然也就難以解釋清楚為什麼放這些內容、為什麼這麼排列等問題。但是頁面模組的細節太多,每個都像設計巨集觀框架時那樣把使用者體驗地圖、卡片分類等方法祭出來支撐解決方案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我之前設計模組細節時都比較隨性,並無太多分析推導流程。師兄在注意到這個問題後,和我討論提出了「微鏈路」的解決方案建議,就是在進行每個具體模組的設計時,在確定模組的基礎框架布局後,用一套迷你版的使用者體驗鏈路(類似流程圖,但內容比操作跳轉更豐富)來快速梳理使用者瀏覽、分析和進一步探索模組中內容的過程,先看什麼、後看什麼、可能有哪些條件判斷與分支操作等,從中分析提煉出模組中每個具體資訊(標題、標籤、文字、富**等)的優先順序,再分類歸納進基礎框架,確定最終解決方案。這麼一來,模組內的資訊優先順序就變得和頁面一級內容框架一樣清晰了,解決方案「為什麼放這些內容、為什麼內容這麼排列」的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遇到直接給詳細線框圖的產品經理,我該怎麼辦?

使用者體驗設計不應該只是對介面互動、視覺、動效體驗細節的「查漏補缺」(這只是互動設計師工作的一小部分),而應該是不斷追求從更高的維度(資訊架構/全鏈路體驗 -> 品牌傳達/商業模式 -> 社會價值)來抽象思考與解決問題。

如何提公升演講的邏輯性

如何提公升演講的邏輯性 演講六組 如果要提公升演講的邏輯性,就得首先明白什麼樣的講話才具有邏輯性。邏輯包括三個元素,概念 判斷 推理。概念,給同類事物下性質上的定義 判斷,根據所下定義考核新事物是否屬於所定義事物 推理,通過一連串的判斷,得出該事物的性質。而邏輯性,就是從定義概念,到作出判斷,到推理...

互動設計的規範

當產品規模大了之後就需要多個產品設計師協作完成整個產品,由於不同產品設計師之間的設計理念 設計方法 設計習慣的不同,協作完成的產品往往會導致產品一致性差,質量參差不齊。這個時候會需要乙份互動設計規範來規範和指導產品設計,從而保證產品設計的一致性,提公升整體產品質量。頁面資訊規範主要指頁面的靜態資訊應...

互動設計的方法

長期以來我就有對幾年來互動設計的心得進行總結整理的想法。回到中國來親身體會到不少同行,主要是互動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對於互動設計的困惑,以及 其他行業對於互動設計的誤解和濫用。後來我在小範圍內開設了乙個關於互動設計的講座 現在把它整理成文,希望與同行切磋,共同進步。這篇文章是我幾年來在美國從事互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