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體會(1014)需求,如何確定「做多少」

2021-09-20 03:25:13 字數 2693 閱讀 8547

【小廣告】今天在我的強烈要求下,出院了,進入在家休息階段,本週六去醫院拆線,發一篇慶祝~~~

敏捷(agile

)的乙個特點,先確定專案時間,專業點叫「迭代週期」,然後有乙個人員相對固定的團隊,意味著專案資源,要保證專案品質,根據專案的「多快好省」原則,最後能變得只能是量——專案範圍,前段寫過一篇

如何做好「老闆專案」

裡也有相關描述。

那麼,某個專案裡,做多少需求到底怎麼定?這個過程不妨用下圖來表示,這張圖也是pd的需求過程圖中的一小部分,即

「pd @ alisoft

做什麼」這張圖

裡最左邊乙個箭頭裡的「需求分析」那個小框,以後有機會再把全圖展開來說。

同學們可以先回顧一下之前說過的

excel功能列表

需求管理**

,產品團隊的一項日常工作就是採集產品干係人,即「廣義使用者」,提過來的各種需求,並

整理轉化為產品需求

,即圖中的「需求轉化」,通常轉化之前我們用mindmap較自由的表達,轉化之後就成了excel裡的功能列表。採集到這個需求的pd,自己可以先「確定屬性」,即這個需求是屬於產品的哪個模組?是基本、擴充套件、增值功能?是功能、效能、使用者體驗方面的?等等,屬性的維度大家可以按照產品的不同自由定義,原則是為了便於需求的管理。

這樣我們得到的feature list,就有必要每隔一段時間、或是新需求積累到一定數量、或是由特別事件觸發,拿出來大家一起過一遍,這是最關鍵的,即圖中用紅色突出的「確定商業價值(產品內pk)」。我們的經驗,商業價值由單個pd確定風險很大,所以這個步驟是pd團隊集體討論,再叫上有必要的干係人,比如銷售、服務。對於商業價值可以從多個維度描述,並加權平均得到綜合的商業價值,詳細描述可參見

單向需求卡片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發現只用乙個值的高中低,或者5、4、3、2、1分來衡量就足夠了。具體討論的時候,大家充分表達意見,最終往往是會場上級別最高的人綜合以後說乙個數字,這是現實,也是一種高效的辦法,我想過投票、群體打分的方式,可是實施起來成本太高。

注意一點,討論商業價值的會議上,會把所有狀態為「待討論」的功能點都過一遍,散會的時候,它們的狀態一定要變化,或是進入「需求中」、或是被「拒絕」、或是「暫緩」。拒絕的需求是被認為對產品的商業目的沒有價值的,而暫緩的需求是「有價值,但是現在不做」的,通常要表明重啟的條件,比如「3個月後再拿出來討論」、「某相關產品實現某功能後再拿出來討論」等等。

對於狀態變為「需求中」的功能點,下一步就是初定工作量了,因為需求不明確,所以只是簡單的評估,和真實情況的匹配程度很取決於經驗,要靠不斷的實踐來反覆修正。我們通常經歷的專案,三大類人力資源是「產品、開發、測試」,用團隊裡的瓶頸資源做評估基準,所以我們一般評估每個功能點的開發工程師工作量,因為在我們的團隊裡通常產品、測試資源相對可以調配,這個大家視自己團隊的情況靈活應用。具體的評估,通常是類似技術經理的角色來做,評估者按照自己做需要多少時間,乘以乙個係數確定,這個係數一般大於1。

繼續,既然對於每個迭代週期,我們有多少時間、多少人是早就知道的,那麼可用工作量是多少「人日」,也就知道了。有了每個功能點的商業價值和工作量,很自然的就能算出價效比,簡單的說即「商業價值/開發工作量」,我們把feature list按照價效比從大到小排序,再對應考察每行評估出來的開發工作量,從上到下依次納入專案,我們的可用工作量能做多少個功能點,一目了然。

上面談到的這些,也就是一步步確定某個專案能做多少需求的過程。

最後,我們把這些要做的功能點合在一起,把「需求打包」,再往下就要做這個

專案的brd

了。brd通過,立項之後,再全程跟蹤某個需求的進度,上述整個過程就是一步步確定某個需求的各種屬性的過程,而對某個需求的描述,可以用下面的**來表示(不妨起個名字叫做「乙個需求的dna」),表中紅色星號表示的專案,是我心目中的必填項。

這個過程完全是定量的,也就回答了「做多少」的問題。但,真實情況哪會這麼簡單明瞭,下面再說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需求打包最好打類似的功能點,是否類似取決於需求的屬性,「確定屬性」這步做的事情起作用了,一般來說業務上有邏輯關係的需求才會包含乙個專案裡,否則就是乙個純粹修修補補的「小需求專案」了。

第二,需求依賴,功能點互相之間有依賴關係,那沒辦法,只能先做某些功能,應該在feature list裡註明;功能點與人力資源之間的依賴關係也會經常存在,在這裡評估工作量的時候不會考慮「誰來做」的問題,但是在後續立項,組建團隊的時候需要注意,當然長期來說,為了避免這類風險,提公升與平衡團隊成員的能力是王道。

第三,功能點的粒度大小問題,商業價值很高的功能,如果細分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其中有價值相對低的部分,所以功能點的粒度應該盡量細,前提是細化引起的管理成本上公升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具體細到多少,也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想工作量的最小單位總不能超過「5人日」吧。

產品設計體會(五六) 《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參加了2天的名為 產品經理需求工程實務 的培訓,和去年的 產品需求管理 培訓內容大約有60 的重合吧,但經過一年,還是聽出了大於40 的新東西。有關需求 需要 need,心理狀態?懷疑與want記反了 慾望 want,實物 需求 demand 自己看到過另一種說法,need是客觀上需要,want是主...

產品設計體會(1000)使用者與需求,系列說明

食色性也,一位同學給出過很扯蛋的解釋 食是為了生存,保證個體延續,色是為了繁衍,保證種族延續,這是生物,當然包括人,的本性,即最基本需求。一直很贊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求深挖到底,總是那幾種最基本的需要。為什麼人會有需要?因為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問題,而問題就是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那麼使用者有 減少...

產品設計體會(十六) Feature List

看不清吧,那就對了,暫時不能讓你們看清 p 乙個feature,這次我給了它如下屬性 模組 一般來說,每個模組下分3 10個子模組是合理的,否則要考慮重新劃分 由於這個癖好,自己電腦裡的檔案目錄結構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 子模組 稍大一點的產品至少要給功能模組做二級分類了,這部分其實又涉及另外乙個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