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日誌讀後感之八十八

2021-08-23 14:50:00 字數 1553 閱讀 2582

[quote]

[b]三月三十一日 從分析到感知

在生態學中,觀察與理解的物件是「整體」,而「部分」只存在於對整體的觀察之中。[/b]

在數學家和哲學家所構建的世界中,感知是一種直覺。它帶有欺騙性,或是玄妙、難以捉摸而且神秘的。然而,機械世界觀認為感知並非是嚴密的,它只能歸屬於「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我們沒有這些事物也無所謂。但在生物世界裡,感知是核心。當然任何生態學都是感知的,而不是分析的。在生態學中,觀察與理解的物件是「整體」,而「部分」只存在於對整體的觀察之中。300年前,笛卡爾說過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現在我們還應該再加上一句:「我知故我在。」

確實,本書所論述的新現實是指各種各樣的新形態,例如新多元主義的動態失衡、多國經濟、跨國經濟、跨國生態學以及迫切需要的「有知識的人」的新模型等。這些新形態要求我們在作出分析時還需要感知。

[b]行動指南:[/b]

在下面這段對於組織的描述中,感知和分析的作用分別是什麼?「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是整體的績效,它來自總體和諧的發展以及動態的平衡、調整和整合,而非僅僅來自技術效率的提高。」

[b]摘自:[/b]

彼得·德魯克《新現實》(the new realities)

《未來社會》(the next society)(美國corpedia德魯克網上管理課程)

[/quote]

[b]評注:[/b]

本篇日誌源自《新現實》最後一章「結論」部分的「從分析到感知:新的世界觀」。德魯克在本章中展示出紮實的人文功底,從科學到藝術,從康德到維根斯坦,無不信手拈來。德魯克被稱之為大師中的大師,一大原因就在於他深厚的知識積澱。

分析,追求的是纖毫必現,像手術刀那樣精準犀利。感知,追求的是渾然無礙,像天地那樣無所不包。德魯克認為通過感知,才能把握整體。原始佛教說人有六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通過六識,我們就能看、能聽、能聞、能嚐、能感受、能思考。隨著佛教的發展,原有的六識不太夠用,又引入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合稱為唯識八識。 後兩識,和此處的感知有相似之處。

關於分析和感知的討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管理中制度和人性之爭。制度是規矩,方方正正,不能輕易更改。人性如浮雲,變幻莫測,沒有固定之形。人終歸不是機器,也不是工具,對人的管理,完全依賴規章制度肯定行不通。不光是小公司側重人性化管理,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也爭先恐後地扮演最佳雇主角色。

軍隊是最需要嚴刑峻法的地方,但是命令和服從,並不是軍營生活的全部。電視劇集《士兵突擊》播出後,迅速走紅,據說不少突迷報名參軍,就是衝著心目中的高連長、史班長和袁隊長去的。拿破崙的治軍原則中,既有硬性的一面,比如完善軍事組織、嚴格訓練士兵;也有軟性的一面,比如提高部隊管理、培養軍人榮譽感。

蔡鍔編纂的《曾胡治軍語錄》曾經作為黃埔軍校教材,語錄包含了將材、用人、兵機、戰守等十二章,將戰略戰術和選將治兵渾然融為一體。特別是「將材」一章,通篇都是感性文字,比如「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等等。現代軍隊不會照搬曾胡治軍方略,各軍兵種對戰士和指揮員的要求,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技能上,都已經非常資料化、分析化。

不嚴格地說,分析有助於掌控細節。沒有分析,沒有細節,感知就失去了基礎。同樣地,如果沒有了感知,沒有了對全域性的把握,分析和細節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正如那些鉅細靡遺的管理制度,如果無助於管好人、做好事,那就沒有真正的價值。

德魯克日誌讀後感之八十一

quote b 三月二十四日 來自電子商務的挑戰 它將 擠垮 我們的生意。b 我們尚且不知道哪些貨物和服務將成為電子商務的寵兒。但是,隨著電子商務不斷壯大,這種挑戰也變得日益迫切。我們非常清楚 任何電子商務的銷售成功,不論是經由 企業到企業 b2b 的方式,還是經由 企業到消費者 b2c 的方式,都...

德魯克日誌讀後感之四十八

quote b 二月二十日 管理與經濟發展 可以這樣說,世上沒有 欠發達國家 只有 欠管理國家 b 好的管理促使經濟與社會進步。經濟社會的進步是管理的產物。可以這麼概括 世上沒有 欠發達的國家 只有 欠管理的國家 日本在140年前,如果以任何物質標準來衡量,無論如何都是乙個欠發達國家。但它很快創造出...

德魯克日誌讀後感之十三

quote b 一月十六日 管理的功能 產生績效 管理首先要對產生績效負責 b 管理者必須掌握組織的行動方向。管理者必須要仔細考慮組織的使命,制定組織的目標,組織好各種資源,從而讓組織做出績效貢獻。這正是薩伊 j.b.say 所說的 企業家 管理者的責任,管理者要利用好組織的思想和資源,爭取最大化的...